朝鲜的洞箫

早在2011年6月11日挂牌的图们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非遗展馆。


在洞箫展示区,70岁、须发全白的朝鲜族老人金相国,他身着白色民族服装,手持洞箫,一曲悠扬的洞箫乐曲让人陶醉于如梦似幻的意境中。


朝鲜族洞箫三人组:金胜俊(右)、金相国(中)、李忠范(左)在图门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吹奏朝鲜族传统洞箫乐曲。


金相国老人说,国家级非遗项目“洞箫”只是非遗馆八大门类、52项非遗项目之一。这其中的几个最能代表朝鲜族文化特点的‘非遗’项目,日常都有传承人现场展示、表演。洞箫组有三个人,每人10天轮流值班。演出的报酬是象征性的,每月500元钱三个人分,“没有钱我们也会来,这是我们民族的事。”


金相国老人是地地道道的朝鲜族,他从小就喜欢吹奏洞箫,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中离不开歌舞,每逢婚宴、花甲宴之类的活动,他和伙伴都要去义务为乡亲们吹奏一曲。前些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洞箫吹奏水平,他每天自费乘车往返于图门和延吉市,在一个民间演艺团体中“学徒”。现在金相国还在不断学习,每天早上“洞箫三人组”都要相约一起演练、切磋,七十多岁的金相国说:“吹洞箫让自己心情好、身体好,同时也愉悦别人,往大里说我在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很自豪。”


2008年6月,朝鲜族洞箫音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箫清吹最关情”。洞箫的音色情调伤感,低音区沉闷,中音区柔和优美,高音区尖锐,声音持续不断,强弱自如,能生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内在、含蓄、发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比其它乐器更胜一筹,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每逢喜庆之日就会伴随着激昂的长鼓声和悠扬的洞箫声翩翩起舞。



筒箫(동소),又称洞箫,(注:“동”这个字可翻译成"筒"也可翻译成"洞")。在韩国、朝鲜以及中国延边流行。历史久远,早在公元7世纪时已在民间流传。史载,朝鲜高丽王朝(公元919年—1392年)之初,筒箫已用于宫廷音乐的“唐部”乐中,并一直流传至今。这种洞箫与传统的北箫有所不同,表达的音乐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韩国】家长与孩子们的亲子,亲手制作筒箫


高句丽史《乐志》记载,筒箫属于中国唐代乐器,在李朝世宗时期,从西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是朝鲜民族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四世纪中叶高句丽壁画中,已经有了吹奏“箫”这种乐器的场面。从14世纪开始,箫被改良成筒箫并使用于音乐实践,逐渐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