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二碛
黄河二碛 渭南日报记者雷沛摄 ● 榆林日报记者 张娟
在黄河流域曾流传着一句民谣:黄河大同碛,河槽滚激流,白昼声声雷,夜晚听“碛吼”!道出了黄河大同碛犹如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咆哮声。“大同碛”也就是现在的黄河二碛,位于秦晋大峡谷吴堡县境内的丁家畔村,与山西省碛口古镇隔河相望。黄河流经此处,河道紧缩,形成巨大落差,激流倾泻于暗礁石壁,卷起惊涛骇浪,势如龙腾,声似虎啸!他的景观仅次于壶口瀑布,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二碛”。
沿黄记者采风团一行还未走近二碛岸边,就听到拍岸飞溅的浪水声了。由于此段黄河河道底部是起伏的岩石,使得本来安静的河道突然变窄,黄河水便猛如一条巨龙翻滚奔腾,宽阔的河面上溅起黄色的浪花,澎湃的水声不断传入耳畔。这与一路上柔静安和的黄河截然不同,令二碛不负盛名!
由景观塔、黄河奇石馆、漂流广场、观景廊厅、停车场及相关附属设施等组成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目前,景观塔、黄河奇石馆、漂流广场、观景廊厅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景观塔附属和停车场主体工程。
穿过古香风貌的观景长廊,在被西斜的阳光拉长的长影中感受倾听波光闪烁的奔腾流水,数着错落有致的下行台阶,步入黄河岸边,而此地,便是1987年黄河首漂7勇士的漂流起点。30年前,他们乘坐无动力装置橡皮艇,从黄河源头出发,辗转近5个月,成功首漂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尽管为此付出7条生命的代价,但“黄漂”精神和连夺五次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精神,在当时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为纪念黄河首漂7勇士30周年,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建立漂流广场,这便是游览此处的第三站。,个个栩栩如生,驻足凝望,感觉往事历历在目!在忆往事的情绪中,你会抬头看见一座色彩丰富、外形醒目的黄河二碛观景塔,又名“红龙塔”,是吴堡县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的第四站。世界本有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和我国的山西应县木塔“三大奇塔”,而红龙塔便是仿照应县木塔而建,从外观看呈平面八角形,出门凭栏远眺,黄河二碛惊涛骇浪,尽收眼底。其中远眺的一处盛景,便是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的最后一站——黄河奇石馆,可以说,这里将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江河的盘曲、高山的险峻、森林的苍莽、原野的辽阔、小草的柔嫩、鲜花的娇艳、大树的挺拔、枯木的苍桑、彩云的飘逸、月色的朦胧、叶落而知秋至、风疾而知草劲、滴水犹能穿石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奇石之奇,奇在形态,奇在“人”“文”。黄河人物、文字石在全国诸多奇石类别中独树一帜,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人物石栩栩如生,文字石惟妙惟肖,陆游诗云:“石不能言最可人”,但黄河奇石却似“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奇石艺术的珍品,也是吴堡石文化、黄河石文化的精髓。
吴堡天然形成的奇石,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一石一世界,一石一亘古。茶余饭后,细细品味,石画合一,色泽天成,意蕴深刻,让人领略到无穷情趣。
一块块黄河奇石,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这些天然艺术品,散逸着天地的神秘和灵气。
吴堡玉石
黄河奇石 榆林日报刘继远摄 ● 榆林日报记者 马蕊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玉石的句子数不胜数,中国人也有佩戴玉的习惯,可见玉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亘古未变。中国的玉石种类丰富多彩,玉石产地遍布全国,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然而吴堡县发现了一种龙鳞玉,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吴堡玉”。
“吴堡玉”的发现,与吴堡黄河石协会会长宋耀平等人是分不开的。宋耀平是一名石头爱好者,闲暇时,他喜欢捡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2009年前后,宋耀平、贾光伟等石头爱好者在捡奇石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通透、细腻、油润的石头,因表面有鱼鳞,取名“鱼鳞石”。2015年初,他们用这种石头在外地加工了一些精美的手镯、手串和小摆件后,一部分人开始关注了,认为这不是一种普通的石头,极有可能是玉石。随后,宋耀平用微信创建了吴堡县第一个黄河石交流群,后来发展到近20个群。在这种浓厚氛围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黄河石协会、上河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河古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重视吴堡“玉石”的人便开始迅速增加。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石头”的成色,2015年秋和2016年春,宋耀平等先后到河南中维质检珠宝玉石质量检测中心和广东中检质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中心做了鉴定,鉴定结果为石英岩质玉,属于中高档玉料,品质可与新疆的金丝玉媲美。石头突然变成了美玉,宋耀平充满了欣喜。2016年,上河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协、中小企业促进会共举办了两次“吴堡玉”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区及山西、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奇石爱好者和玉石收藏家7000余人会聚一堂,共赏“吴堡玉”。渐渐地,大家对“吴堡玉”有了初步认知,吴堡玉石在周边省市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吴堡玉”储量主要集中在宋家川镇康家塔到张家墕村绵延十余里、厚度达上百米的古河道砂砾层中,虽然“吴堡玉”质地细腻,有润度,品相不错,但目前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只有10多家零散的加工企业。对于玉石的热爱主要还是民间的一些石头爱好者,他们仅凭经验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分布情况,准确的分布和储藏量不明,严重制约着下一步的发展。同时,一些玉石优质产区正在进行开发建设,施工方把许多山体土方回填建设工地,这些都导致了玉石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两年来,宋耀平等玉石爱好者多次前往陕西蓝田、云南龙陵考察玉石产业发展,赴榆林沙地旅游周、新产品推介会、煤博会展销玉产品,加强与各地玉石爱好者交流联系,为“吴堡玉”的发展鼓与呼,但这些远远不够。
宋耀平认为,让“吴堡玉”形成产业,尽快勘测探明玉石的分布、储藏量,并掌握形成原因,摸清家底,搞清资源状况,为科学合理地开采提供依据。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玉石,送到权威鉴定机构,就硬度、密度、折射率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鉴定。在鉴定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命名注册,如“蓝田玉”“和田玉”等。可以参照空心手工挂面的宣传模式和理念,设立规模较大的玉石展览馆,利用石协现有藏品,以“吴堡玉”原石、雕件、手玩件、饰件、奇石、化石为主,不断挖掘吴堡玉石的文化内涵,促进玉石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让更多人识得“吴堡玉”的庐山真面目。
▍编辑来源:吴堡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吴堡人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