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人注意,吃这些海鲜要小心,有的都出过人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QQ):178302620




圆尾鲎

事件1:2013年7月15日福州总院收治了一家五名患者,他们均因食用鲎,导致呕吐、肠胃不适等症状,其中一名年纪较大的患者还出现中毒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严重症状,经医生积极救治才脱险。


事件2:2014年8月24日福州鼓楼就同时发生两起误食含毒的圆尾鲎的事件:林女士和孙女双双中毒,险些丢了性命;而程先生一家七口,也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两家人被送往省急救中心,经抢救均脱离生命危险。两起鲎中毒病例,属于神经毒性类中毒,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


事件3:2014年8月24日,因食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圆尾鲎,福州一家五口集体中毒,其中一名75岁的依姆成为植物人,并最终因医治无效后去世。2016年12月31日摊主林某某因犯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判7年刑。


提醒:

圆尾鲎,也称马蹄蟹或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0.5公斤左右。圆尾鲎具有疑似与河豚鱼相似的神经毒素,食用后易引起中毒乃至死亡,对食用圆尾鲎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最初的中毒症状呈呆钝、共济失调和出汗,其后出现肌肉痉挛、四肢麻痹,可在1~2小时内死亡。


圆尾鲎与中国鲎外形相似,一般来说,圆尾鲎比中国鲎要小,分量也较轻,脚爪和侧面都略有不同。

食鲎有三害

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


1、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瘙痒,严重时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2、鲎的肉质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不完全或积累,是导致痛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3、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主要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或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还会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织纹螺

事件1:2014年6月20日,张依姆在罗源一海鲜市场地摊买了织纹螺。她吃完不久就出现四肢麻木、吞咽困难等中毒现象,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河豚毒素中毒,张依姆病情危重。家人始终不放弃,辗转宁德、福州等地医院全力救治她。然而至2015年2月10日,张依姆至今昏迷不醒,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

事件2:2015年5月7日中午,荔城区黄石镇老陈和孙子康康(化名)吃了织纹螺,两人全身乏力,紧急送医之后,老陈已康复,但孙子因年龄小、食用较多而病情危重,只能靠呼吸机呼吸。5月18日,已经是2岁男童康康(化名)住进莆田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第12天,仍深度昏迷。


提醒:
织纹螺的毒素会导致神经肌肉麻痹,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最致命的影响就是对呼吸肌的麻痹,会激发呼吸和心跳骤停,导致严重的脑缺氧。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国家卫生部已明令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河豚

事件1:2016年3月12日晚上6点左右,王某等人在晋江市陈埭镇仙石村一海鲜馆吃饭时,特地点了条河豚来吃。13日零时40分许,王某发现开始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其家人发现后,赶紧将他送往晋江中医院救治。据主治医生称,王某系因食用河豚中毒,送入医院后已经洗了8次胃,其间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做进一步抢救。直至第二天下午,王某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事件2:2016年3月21日漳州东山环岛路一在建工地,12名工人吃河豚中毒,其中1人不幸遇难。


事件3:2014年8月7日闽侯24岁的青年小洪(化名)就因尝鲜吃了2条河豚鱼干导致中毒,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河豚毒素即使经过炒煮、盐腌和日晒等,也不能将其破坏。


提醒:

河豚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

生鲜河豚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必须经由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豚。所以,河鲀鱼还是不要自己购买加工。





淡菜

事件:2011年 5月28日至30日福建宁德市霞浦、福鼎等地发生食用紫贻贝(俗称“淡菜”)等贝类产品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病例。经有关部门调查,疑似为紫贻贝中“腹泻性贝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提醒:
腹泻性贝毒是贝类摄取有毒藻类在体内积累的毒素,属获得性毒素,与海洋中赤潮暴发有关联。人食用受“腹泻性贝毒”污染的贝类后中毒症状主要有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和头疼。腹泻性贝毒无法通过加热煮沸分解。谨慎食用赤潮影响区域内捕捞的贝类。






虎鳗

事件:2010年7月29日5人因食用虎鳗出现食物中毒,5名食用者进食2—3小时后,陆续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肢端感觉异常、温度感觉倒错等症状,其中4名患者被送医治疗,中毒者都已经康复出院。经厦门市疾控中心检验,证实了该虎鳗中含有雪卡毒素。这是厦门市发生的第二起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第一起是在2005年,当时引发中毒的鱼是棕点石斑鱼(老虎斑)。


提醒:

雪卡毒素主要是由生活在珊瑚礁周围的一种海藻——冈比毒甲藻产生的,并通过食物链“微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而传递到深海鱼体内。此类毒素多积聚于鱼头、鱼皮、鱼内脏和鱼卵内,不会被高温分解。


中毒时间一般为2─10小时,中毒的人会出现呕吐、腹泻、四肢和口唇麻木、冷热感觉颠倒、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摄入过多毒素,会影响人的循环及神经系统,并有生命危险。毒素一旦进入血液,需很长时间才能排出。但目前对雪卡毒素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因此一定要慎食各种深海鱼。

老虎斑、东星斑、红斑、青斑、苏眉鱼等都属于珊瑚鱼,并不是所有的珊瑚鱼都含有雪卡毒素。预防食用珊瑚鱼中毒的方法有:少进食,尤其是超过1.5公斤重的大海鱼;每次吃少量,避免一餐中全部菜用同一条珊瑚鱼烹制;避免进食珊瑚鱼的头、鱼皮、内脏和卵,因为这些部分含有较多毒素;进食时不要喝酒或吃果仁,此类食物会加剧雪卡毒素中毒的病况;如发现任何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其它海鲜

事件:2013年09月14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300多名赴宴的宾客中,73人上吐下泻入院治疗,入院病人均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漳州市卫生部门化验,发现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这是一种来自海鲜的病菌。


提醒:
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在蒸煮过程中温度要保证在80℃以上才能杀灭。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而在食用前,给海鲜蘸上一点醋或者蒜,也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

综合编辑:古田微生活(转载须注明)


订阅与投稿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处,识别二维码,关注古田微生活获取最新信息









 搜号码:gtv66666或搜公众号“古田微生活

 投稿信箱:178302620@qq.com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7830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