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抬龙(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仅作摘抄记录。


1.金.海洋 发表于:12-02-06 16:02      (http://www.xici.net/d162877637.htm)

高淳县龙舞品种很多,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享有“龙中之冠”的美称。迄今有近800年历史。
   长芦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有忧国忧民壮烈胸怀。杨氏世祖杨迁一倡议兴龙,以荣宗耀祖,于是设龙灯会募捐钱粮,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兴龙当逢龙年举办。由于耗资麋费,至清咸丰年间,长芦抬龙减青、黑二龙,保存红、白、黄三龙。黄龙预示丰收,白龙意为风调雨顺,红龙代表阳光普照。传统舞龙不出长芦地,只串村不入户。
    长芦龙灯有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长芦抬龙,原称板龙,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龙身每节直径0.8米左右,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龙尾高跷约2米,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全龙配齐,每条约60米。每节龙身由6到8人更替抬舞。三龙或五龙出动,绝不会出双龙。盘舞及仪仗、吹打乐队等均需千人左右。
    淳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长芦抬龙的源起产生和兴盛发展是淳溪镇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民俗文化的客观反映。长芦抬龙是杨家将后裔兴起的民间表演活动,将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蕴含其中。长芦抬龙的制作采用民间工艺,龙头高大,龙身较长,威武雄壮,龙头绘有戏剧人物增强感染力,配打击乐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这些都体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长芦抬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族群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后,长芦抬龙从保守禁锢中走出来,走进县城、省城,走上荧屏。1980年以后,长芦杨家村自发成立长芦抬龙灯会。1985年参加全县民间文艺调演。1997年春节参加南京“台城杯”舞龙大赛,荣获最佳造型奖和精神文明建设奖。2006年,杨家村兴建了表演基地,为长芦抬龙的传承打下基础。
    2007年,长芦抬龙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淳杨家村春节舞龙习俗调查--杜 臻

(http://www.jssdfz.gov.cn/book/zz201301/HTM/13.HTM)

龙,也称“兴龙”、“玩龙”、“闹龙灯”、“耍龙灯”,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灯彩舞蹈。春节期间,高淳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舞龙活动,舞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譹?訛,杨家村舞龙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在江苏省内以及周边的安徽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淳溪镇杨家村的舞龙规模盛大,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参与人数众多,久负盛名,被称为“三艺之魁”,又被称为“长芦抬龙”。

舞龙由来  

  1. 祈祷风调雨顺。杨家村位于石臼湖的南岸。杨氏祖祖辈辈在这里的湖滩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渴望年年风调雨顺,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能颗粒归仓,对于不时降临的自然灾害,大多望天兴叹,将其归咎于神的意志,认为是海龙王或其他的龙王所为,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祈福禳灾仪式,以求龙王爷的恩惠。由于地处圩区,一到雨季杨家村就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因此杨家村舞龙更多的意义在于祈祷龙王不要兴风作浪,而不是求雨。  

  2. 操练军队阵法。根据杨家村人熊春阳描述,他听老人们讲舞龙习俗最早源于军队的一种阵法——“太极八卦阵”。杨家村人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代,先祖们带了一批军队由外地迁徙至此,由于杨家村地方偏僻,可以逃避兵祸,享得太平,但又怕久疏战场,导致阵法生疏,于是假借舞龙来操练军队阵法。  

  3. 源于民间传说。传说南宋时的一年秋天,杨家村的西北方向,突然飞沙走石,乌云密布,村头百余亩大小的水潭里,腾出了五条巨龙,围绕十里长芦地来回盘旋,龙到之处,飓风怒吼,大雨倾盆,惊得村民们失魂落魄,纷纷敲起金属器皿,祈求龙王减势消灾,并拜跪许愿,求保地方平安,日后定谢龙王之恩。誓毕不到半个时辰,天空放亮,风停雨止,龙形渐逝。村民们虽受惊吓,但人畜、房屋均未受损,且当年粮食长势旺盛,家家取得丰收。村民们认为这是龙王显灵降福,欣喜之余为感谢龙王恩惠,在杨氏世祖杨千一的倡导下,于翌年春节,家家捐钱捐粮,聘民间纸扎匠杨义泰,用竹篾、绸布、宣纸,仿效红、黄、青、白、黑五色龙形,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前扎制出五条气势壮观、栩栩如生的巨龙,举行盛大祭祀、舞龙活动。此后,杨家村每遇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年,就在正月元宵节前,抬出新扎的五条龙,全村动员,举行舞龙盛会,年长日久,遂成习俗。

龙灯制作

杨家村的龙灯由龙头、二颈骨、三颈骨、小龙节、龙尾组成,共计24节,象征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每节以木板为底座,前后两头配轴环,辅以木柄把手相互套接,联接总长约为50米,龙灯正式制作自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一结束。  

龙头制作。龙头是在龙王庙的主殿制作完成的,需要十余名村民整整十天的辛勤工作。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八期间,师傅们先要将毛竹劈成竹篾,并用铁丝加固,在底座上方扎制成龙头的形状;正月初九用宣纸裱糊龙头;正月初十为龙头上彩,绘制龙鳞,固定龙须和龙角;正月十一为龙头进行装饰,包括张贴彩旗、放置蜡烛、披上红绸、固定龙头上的小菩萨。做好的龙头长2.8米,龙嘴到龙角高1.4米,龙须长1.2米,龙头最宽处1.8米。龙头的制作重在装饰,黄龙头饰两冠,鼻形呈书卷式;红、白龙头饰三冠,红龙鼻形为印信式,白龙鼻形为笔架式。  

龙身制作。龙身由二颈骨、三颈骨、小龙节、龙尾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以木板为底座。二颈骨和三颈骨成“几”字型,长2.3米,高1.5米,底座长3.2米;小龙节共有20节,每节长1.2米,直径0.45米,底座长2.1米;龙尾成“L”型,长1.5米,高2.2米,底座长2.5米。龙身的制作是在杨家祠堂完成的,共有30名村民参与,从正月初二开工至正月十一日上午才将三条龙身全部制作完成。三条龙身所裱糊的宣纸都为白色,黄龙和白龙的龙脊为红色,红龙的龙脊为绿色,宣纸还要画上红色的龙鳞。龙尾处的装饰较为亮丽,要插上蓝、黄、绿、白、红五色彩旗,彩旗顶端还要粘上红色绒球,并固定一串铃铛。  

舞龙附件。龙珠、灯笼和揽把是舞龙必需的辅助器具,也是由村民制作而成,每条龙配龙珠2个,大小灯笼20个,揽把2只。揽把由厚竹篾编制,形状很像粗麻绳,直径约6厘米,长约2.5米,舞龙时将其点燃,在舞龙队伍的最前面甩打,作为开路先锋。

舞龙组织  

杨家村舞龙是全体村民春节娱乐的盛会,所有村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其中,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这项村里最大型的活动。为保证舞龙活动的有序进行,村里专门成立了44人的“龙灯盛会领导小组”,下设总务领导小组、治安组、宣传组、后勤组、财务组、舞龙组。龙灯盛会领导小组的成员也即是舞龙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们由村民代表开会商议选举而出,由村里的干部、族长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杨家村舞龙并不是每年都进行,一般每隔3至5年兴一次,杨家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每6个村民小组为一组负责一种颜色的龙灯。舞龙的天数正好为6天,每个组的舞龙队伍每天都在不同的村民小组之间轮换。每支舞龙队伍的人数约为200人,舞龙时,三支队伍的总人数可以达到六百余人。

经费筹措  

舞龙经费来源三个方面:一是从县里、镇里拨下来的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二是龙王庙的香火钱;三是村民的捐款,其中请龙头的人家和从事建筑、水产、水运的老板捐款数额比较大,这也是舞龙经费的主要来源。每一笔收入,每一项花销都会记录清清楚楚。舞龙总的花费大概在7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购买龙灯的制作材料,其他费用相对较少,包括烟花爆竹、村里接待来宾、龙王庙内的装饰等。

。。。。。。

舞龙的作用并不止于祈祷祭祀、娱神娱己,村民们更是可以通过舞龙活动商议解决一些村里重要的事情和问题。杨家村舞龙从是否举办、到筹款、再到仪式主持、舞龙巡游路线等各个方面,宗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宗族影响力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设置的基层行政系统在管理层面上的不足。这对于传统民俗事象的保护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积淀,理解我国民众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社会需求,也有助于我们对此进行引导,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此篇调查报告为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中国节日志?春节江苏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RZCH201011。)


长芦杨家抬龙的来历  发表于 2014-11-27 21:28:03

一.龙的传说——源远流长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逢重大节日,全国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高淳县淳溪镇长芦杨家龙舞历史悠久,从宋代以来一直传承至今,在全国龙舞中别具一格。

长芦杨氏先祖,系北宋杨家将后裔,因宋王朝奸臣弄权,,于是,杨家后裔埋名隐姓,于北宋靖康之乱南迁石臼湖畔芦溪定居,已有800多年历史。当年南迁高淳的杨家后裔有兄弟十人,分居在高淳四周。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小小高淳县,杨姓顶打边”。居住在芦溪龙潭口的是千一公。历史上的龙潭西连固城湖,北通石臼湖,深达数丈。自明朝刘伯温筑东坝后,石臼湖、固城湖水位抬高,高淳成了重灾区。为防洪水侵袭,将龙潭局部阻塞,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龙潭完全阻塞。虽然龙潭如今不复存在,但杨家村民对龙的崇拜丝毫不减。

1.思龙 北宋靖康之乱,徽宗、钦宗父子被金兵掳去,杨氏先祖南迁避难,虽然身处江湖,但心系朝廷,朝思暮想,希望朝廷能出个真命天子,收失地,雪耻辱,过上安定日子。在杨氏先祖的心目中,龙就是古代帝王的化身,思龙就是思念帝王,其忠贞之心,堪昭日月。

   2.梦龙 据杨氏家谱记载:芦溪始祖千一公梦见五条龙在深潭中冉冉起身,时而直上云霄,时而交错盘舞,时而腾舞村头,时而盘饼村中,千一公醒后许愿:“画龙像、列神位、扎龙灯、建龙庙,元宵节供奉、兴龙舞”。千一公带头捐资,请本村巧匠杨义泰等扎成五色龙于元宵兴龙舞。

3.崇龙 芦溪杨家龙灯历经八百年余年,经久不衰,愈兴愈盛。杨家抬龙有“神龙”、“万年香火”之美誉。在古代,农民没文化,不懂科学,望天收稻,总把希望寄托于龙的呼风唤雨、消灾免难,祈求逢凶化吉、国泰民安。因此,杨家兴龙主要是人们出于对龙的信仰、崇拜。

4.睹龙 相传南宋的一个深秋,杨家村西北霎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见五色龙骤然腾空,绕十里芦溪来回盘舞,风怒龙吼,雨泻倾盆,俗称“龙调水”。村民惊起,纷纷敲击脸盆、畚箕、铁锹,祈求平安。约半个时辰,风停雨止,龙形渐离,芦溪十里之内,人畜无殃,屋宇无毁,且当年粮食丰收,人丁兴旺。

据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高淳遭特大洪水,圩区大小圩堤都溃破,只有号称“铜金保,铁相国”两圩没破,圩破民房全倒塌,庙宇也所存无几,而杨家大公祠岿然不动。据说村民经常在迷雾中看到五色龙锁住梁柱,即“金龙抱柱”。杨家公祠虽遭洪袭,外墙倒塌,但屋架无损,保存完好。杨家公祠有99间半,雕梁画栋,24个天井,可惜1958年毁于。

另外,传说芦溪杨氏二十四世祖杨应功做木材生意,那时全靠水运,把木材扎成木排,靠背纤运输,结果在路上遇到风阻,当时有排毁人亡之危,杨应功跪在木排上祈求龙王保佑,并许愿:“只要能到家,我将木排捐献,重修龙王庙。”说也奇怪,顿时风平浪静,木材安全运到家,杨应功捐出全部木材,修建龙王庙,还为修葺一新的龙王庙送来“恩波四表”巨匾,在当时传为佳话,杨氏宗谱亦有记载。

二、龙的制作——独一无二

芦溪杨家龙灯的制作堪称“江南一绝”,“三奇夺冠”(长芦龙灯、薛城花台、夏家龙吟车)。抬龙造型极为讲究,以三色龙分:黄龙头饰二冠,鼻形印信式。各龙头头部均用优美绸绫缝糊,且工艺精细。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有扎塑戏曲人物,如“八仙庆寿”、“龙凤呈祥”、“白虎堂”、“桃园结义”等。龙角亦装配别致,彩球、彩带披挂形成舞盘时间的飘拂流动线条。三条龙的龙头各有主体色调,均不雷同,很有观赏性。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龙身每节粗在0.8米直径左右,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龙尾高跷约2米,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全龙配齐,每条约60米,有其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尤其是在龙头上制作戏曲人物,精美别致,全国罕见,享有“龙中之冠”的美称。

高淳县周边地区的龙灯基本上是按芦溪杨家龙灯模仿、移植的,并请芦溪杨家能工巧匠去扎龙。如溧水县骆山所兴的龙,曾在南京电视台《金陵文脉》节目中多次播放,其实出于高淳县芦溪杨家村民间艺人杨文波、杨学虎等之手。骆山历史上“只会兴龙,不会扎龙”。骆山杨家是芦溪杨家后裔,芦溪先祖为了让骆山杨氏享受舞龙乐趣和龙王恩泽,经常派人去扎龙已习以为常。

芦溪杨家能工巧匠,人才辈出,父传子,师傅带徒弟,潜移默化,各显神通。闲时在家制作珍禽瑞兽、花鸟虫鱼、塑泥菩萨,以应急备用。

三、龙的表演——喜闻乐见

芦溪杨家抬龙已有800多年历史,虽历经兵燹 、水災,但经久不衰,一直沿袭至今。,芦溪杨家龙灯,被诬为宣扬迷信被焚毁,个别群众冒着被批斗危险,偷偷把龙灯的各部位尺寸记下来,为日后兴龙提供依据。可以说,杨家龙灯经历了“禁止兴”、“偷偷兴”、“公开兴”、“合法兴”、“特邀兴”的过程。

根据惯例,杨家兴龙必须遵循以下一些程序:

1、兴龙必须“掩光”、“开光”。

2、杨家龙灯,出场从不出两条龙。原因是杨家将因奸臣所害,败于“双龙会”,杨家人忌讳双龙。

3、舞龙由黄龙指挥,重大决策须“求签”、“扶乩”。

4、抬龙表演之前,表演人员要祭拜龙头,演出结束后同样要祭拜一次。表演时,要对白龙“剪鸡”,以血祭龙;对黄龙、红龙表演人员发“甲马”(一种黄草纸),寓意“不跌跤,跑得快、腿不痛。”

5、舞龙人忌食猪肉,同时在舞龙前要洗澡、换衣、净身。

6、舞龙限演7天,正月十二“试龙”,正月十八“登位”,日程不得提前、推迟。

7、请“龙头”是杨家龙灯的一个特色,龙灯会事先将请柬贴到龙王庙公示牌上,每条“龙头”只能限五户人家请供,杨家村民纷纷抢请“龙头”。从正月十二晚开始,至正月十四,“龙头”分别由两户人家供奉,正月十四日晚将“龙头”请到龙王庙,正月十五,“龙头”坐堂龙王庙,供亲友、香客敬香。正月十六、十七两天继续由村民请“龙头”回家供奉,正月十八晚上,“龙头”在龙王庙登位,妥善保藏。

抬龙出动时,表演队伍浩浩荡荡,铳炮响后,锣鼓齐鸣,喇叭高奏,老汉提灯笼领首,壮年持红绸珠、执缆把(竹片火把),红、白、黄三龙依次缓行。至舞盘场地,随着吹打乐器的音响、节奏变化,黄龙进行“打饼”(即“堆稻饼”之意),龙头由挡叉附举,龙身随龙头盘贴,再逐渐摇摆龙头,扭动龙身,摆动龙尾。同时红、白二龙一左一右作圆圈快速穿游于黄龙四周。随着内中外三大小圈的线游,高抬与低跑的流转,吹打乐的鸣奏,顿时全场表演达到最高潮。

四、龙的寓意——国泰民安

芦溪杨家舞龙由来已久,每逢重大节

日或发生重大事件,都要兴龙庆贺,。

清光绪十八年,高淳陶知县赈灾为民,兴修水利,将多年废弃的马场圩修筑成功,当年获益。当地村民为了感恩,将马场圩改名为“陶恩圩”,即现在的永乐圩。杨家兴龙首次破例巡游至县衙,请陶知县观赏。

辛亥革命胜利后,杨家兴龙以示庆贺。

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欢欣鼓舞,杨家

兴龙以表喜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长芦杨家于1953年兴龙,欢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党的十一届以后,杨家又兴起了龙舞,庆祝改革开放。

1985年,继清光绪十八年之后,杨家抬龙第二次进县城巡游,观众达十多万人。观众说:“看了杨家龙,小了天下龙”。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杨家抬龙代表高淳队参加南京五县四郊“台城杯”舞龙大赛,荣获“舞龙造型奖”金杯、“精神文明奖”锦旗,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均做了电视转播,杨家抬龙一下子闻名全国。

1999年,杨家抬龙参加全县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2002年,杨家抬龙参加高淳老街首届民俗文化节表演。

近几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杨家都要举办舞龙表演,同时,邀班唱戏,丰富农村节日文化生活。

2008年,长芦杨家抬龙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淳溪镇新杨村 杨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