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淘碟往事


编者按:

前几天公众号发了《广州淘碟往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文里我用了“伟大”这个字眼,“伟大”是相对的,抛开道德讨论,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VCD,到2000年后的DVD,它迅速给中国影迷们完成了某种“开眼界”的地下电影教育——在此前20年,这个教育是缺失的。它打破了精英、打破了权威,艺术电影不再是居庙堂之高,让每个喜欢电影的年轻人都能很轻易地接触到以往只存在于教科书、内部参考放映的影片。


而对于互联网方兴未艾、一切都是刚刚开始的年代里成长的70后80后来说,它又是一次狂欢,一次盛宴,一个难忘的集体回忆。

此去15年。社会高速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善忘,所以有必要来一次民间式的记忆、书写。

今天发的这一篇是在微博认识很久的来自杭州的米霸写的杭州淘碟往事,我期待更多朋友来参与这个写作计划,不光是综述,还期待更多传奇人物、难忘的碟杰作、事件的回忆,期待每个不同的地方的描述。有机会,我会把这些文字整理出版成书,作为一个时代的纪念。

来稿请发874744@qq.com,期待你的加入。






人人都有收藏癖,

收塑料片也是一种。”


不久前有篇稿子说“2005年至今,杭州主城区的音像店数量从200多家缩减至不到50家”,勾起了十多年的淘碟生涯回忆。那些年,是中国碟界的成长史,没有盗版碟的出现,世界电影依然会离我们很远。本地碟市在国内起步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碟店,其实是一段段风云变幻的“往事”。




双龙会



2001年左右,碟市风云初起,从刻录版的VCD到厂家制作的DVD,一下子把影迷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早的盗版“名店”有两家。一家在松木场,称为音乐快讯,另一家在武林路,叫博大音像。每天,数以百计的碟友蜂拥而至,为了几张新到的碟争破脑袋。正是碟市刚刚兴盛的时期,这两家几乎云集了当时最新最全的盗版碟,下午两三点新货上架,一部热门电影大概一次进二三十张碟,一小时内就被抢光,盛况堪比春运抢票。一部清晰的DVD正片,加上几条优秀的字幕,就是当时最抢手的节目。


博大的老板长得像黄渤,有个酷似大S的老板娘,挑好一堆碟,到大S那里结账,看几眼美女,心满意足地抱碟回家。


音乐快讯的伙计是超级影迷,一副眼镜,一头长发,说起片子头头是道。店里片子多,与博大一西一中,分庭抗礼。碟友们每天辗转于两店之间,不亦乐乎。


2003年全国开始严打盗版,博大和音乐快讯两棵“招风大树”先后倒下,当家的几位都被请进去,从此一蹶不振,很快淡出了江湖。


博大的老板转行开起了服装店,取名绿洲,今天武林路上的那家,就是当年碟友的天堂。尽管碟市在当时还是绿洲,他已另辟蹊径。



三国演义



碟市青黄不接的日子很短,赚钱的生意总有人跟上。老吴、小徐和谢英是“第二代”的主角。这时候的碟市,开始进入了包装至上的年代,精装是关键词。

孩儿巷的老吴是位粗人,,做生意就两个字“爽气”。同样的碟,他价格最低,货源很全,虽然不看电影,但是知道节目好坏,第一时间订最好的货。限量版在当年是极热门的东西,每个碟商能拿到的,基本上都以个位数计,老吴有办法,最早拿到。我的月饼盒版《ET外星人》和水晶棺材版《辛德勒的名单》,都是在他那里拿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吴的碟店是我午饭后散步的首选去处。



水晶棺材版《辛德勒的名单》,极尽精美,这可是盗版!


小徐白净清秀,影迷、本地文艺男青年一枚,以卖文艺片为主,冷门货很齐全,文艺人士、大学老师比较喜欢这里。我常常碰到孙老师,那时他在《看电影》杂志上开专栏。文艺店最早在中山北路街面房,后来转移到小区内部,以防“不测风云”。我非文艺男,主要为了查漏补缺,就像女人逛商场,总有那么几个品牌,一定要进去看看,却未必要买东西出来。


几番江湖风雨,文艺店硕果仅存,去年底我去过,还是那些人,那种闷骚的气氛。那地方,如果没有人带,你打死也想不到它还曾经如此“光辉”,这也应了一句话:低调做人,闷声发财。


文晖路现在叫做“武林壹号”的地方,20世纪初是著名的音响器材市场,当年2楼的破旧隔间里,诞生了好几家碟铺子,XY的店名气最大。因为经常要严打,总是关着门,屋子里墙上、地上、架子上都是碟,碟堆里一个女人,悠悠地说,今朝的货在那里,自己看。然后管自己打毛线。地方小,常常人挤人,挤得心烦,就想教育教育对方,一转头,哈,万峰老师……。


  

黑店当道



没有人搅局的就不叫江湖。黑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有人说是武林路上某家正版音像店,看到碟市红火,也进来分一杯羹。


“黑店”在孩儿巷附近的一处民房里,相当隐蔽,它资金雄厚,碟片种类全,进货速度快,版本好,货源这块可以打9分,但价格坑爹,圈里碟友因此叫它“黑店”。一张红龙(碟商品牌)的D9,别店卖15元,它卖20元,绝无还价可能。我们把它当作情报站,看得多买得少。不过黑店一点也不担心,常有老外来淘碟,遇到老外就30元一张,老外还觉得捡了便宜货,大把大把买回去。


做盗版的大多没有好下场。做出了名气,就意味着关门。因为鱼养肥了,钓的人就多了。


突然有一天,老吴的碟店成了一家陌生的电器维修店,老吴不知所踪。第二年,才听说老吴“进去”过了,离开碟界,承包了一家食堂,从此,江湖上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圈里人说,他是被人黑了。



“红龙”(HL)的代表作T2:



狂欢落幕



在碟市,只有“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很少有碟店能辉煌3年以上的。到了后期,碟店的大佬是属于“D校”的。


因为店址正好位于当时文一路的某D校对面,因此得名。碟店大佬们纷纷没落,它的崛起给碟友带来了曙光。那个不到8个平方的长条形小房间,一到晚上总是“挤挤一堂”,前胸贴后背。除了四季青,这里大概是当年杭州单位面积日收入最高的极品零售铺位了。


这里的碟分类详细,精装与简装,D5与D9,单片与套装,井井有条,去过一次,你就知道你要找的东西,会在哪个架子里。老板娘很热情,记性好,两次就把你记住了,知道你找什么碟。下次去,她会告诉你到了什么节目。老板娘一个人忙不过来,常有一两个打工小妹在里面帮忙。关于老板娘的样子,我只记得在碟友论坛里,有人问起老板娘的长相,有好事的网友贴上来一张莫扎特的简笔画,居然和老板娘无比相似……


2011年初,有一次,我为了找几部电影再去“D校”。老板娘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小房间里,身边再也没有打工小妹,当年碟片塞都塞不下的货架,大多是空的,一派繁华散尽后的落寞。


该走的终归要走,就像当年DVD亲手埋葬VCD一样,命运也轮转到它的身上。许多塑料片狂热分子,都开始下载了,碟店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



尾 声



这几年,有几次在路上偶遇博大的老板、音乐快讯的长发伙计,大家互相点点头,那段岁月浮现心头,心里的天堂电影院依然还在吗?


买碟,还是在线,一个十几年结起来的情结,哪里是这么容易解开的。就像今天还在看休斯敦火箭队的迷们,一定是姚时代的遗老遗少(其实姚也才35岁)。满书架的碟,分明是一滴滴时间的标点符号。


“英皇”(EE)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这套碟牛逼之处在于,当时史蒂芬•金原著小说还没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成书,盗版商请人把小说给翻译了。此外,这个包装是盗版商自行设计的,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