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亿年前就存在的生物,难道就要灭绝了吗...? ——我所知道的鲎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图、文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但未经允许不得商业转载或用于其它任何商业目的,否则视为侵权!



......   摄影:刘思阳


七月中,又一次站在北海西北岭的滩涂上,开“ 小黄”(定位仪),立杆,找参照物,一年一度的北部湾鲎调查的活动又开始了。这个已经持续了多年的调查,我已经是连续两年参加了······



 

志愿者在定角度,找参照物,开始走样线。      摄影:曾继谋


    

这是找到的中华鲎。   摄影:曾继谋


金海湾,西北岭,竹林盐场,坡尾底……一个个样方潮沟走下来,一笔笔记录也写在记录表上,但是,鲎怎么就越来越少呢?


志愿者在泥泞的滩涂中前行······        摄影:杨忠仁


好难走啊!    摄影:曾继谋


鲎(HOU第四声,读音同“后”),一种4亿年前的活化石生物,曾经与三叶虫生活在一个时代,在一身盔甲的保护下,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时的灾难。然而到了现在,由于滩涂海水受到各类污水的污染而导致栖息地丧失、破坏和退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对鲎的过度利用,它们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滩涂上的迷宫般的鲎道         摄影:曾继谋


一身盔甲...    摄影:曾继谋


这是我们在做潮沟采样时某一段发现的鲎...      摄影:曾继谋


鲎是滨海湿地和海洋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种,也是这个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

鲎由卵孵化后在红树林边的滩涂中生长,再到近海中成长发育,历经多次蜕壳,然后回滩涂“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长达十多年。整个过程中有水鸟的侵袭,各种滩涂生物的干扰,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影响,能从卵孵化并长大已经实属不易,还要经受人类火烹(中国沿海自古以来有食用鲎的习惯,还有利用其作为药材食用的历史)、抽血(鲎血由于对细菌内毒素有敏感的反应,可用于各类需要保持高洁净度行业的监测)的磨难。因此,整个北部湾鲎群的数量在这20年已经锐减了90%,而且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这是我们在本次鲎调查时看到的第二对“抱对的鲎”  摄影:曾继谋




将鲎放归大海......     摄影:曾继谋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该如何保护鲎呢?

不吃鲎,不捕鲎,科学的放归误捕的鲎;做志愿者,参与到保护海洋环境及滩涂的活动中;保护沿海环境,不乱丢垃圾,做文明的游客;学习和传播鲎的保护知识,参与鲎的保护工作,做志愿者,积极参加鲎的公众科学项目。

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让这个躲过了五次大灭绝灾难的生物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注:部分资料及数据引用于“BRC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协会 ”在此鸣谢!



微信号:八桂自然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