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来自远古的“活化石”!

        鲎(hòu)亦称马蹄蟹。又名三刺鲎、两公婆、海怪、鲎鱼、中国鲎、王蟹、六月鲎,爬上灶、夫妻鱼、鸳鸯鱼,东方鲎等。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鲎这个字,没吃过的人多半不会念,吃过的人多半不会写。


        鲎的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幼鲎没有尾剑。鲎从拇指大小到成年要15年,雌鲎要蜕壳18次,雄性19次。鲎很特别,它有四只眼睛,两只单眼,两只复眼,鲎的血是蓝色的。



        鲎虽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


地球上共生存着4种鲎


        世界上现存的鲎为两亚科三属四种,北美洲东岸海域产的美洲鲎,属美洲鲎亚科,东南亚海域产的东方鲎、圆尾鲎、巨鲎均属鲎亚科。


美洲鲎

        美洲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和北美洲东岸,主要的活动区域是特拉华湾,漂流的个体偶尔在欧洲发现。很多渔场也会养殖鲎作为海鲜对外销售。它们可以生长至51厘米长。


三刺鲎(中国鲎)

        三刺鲎(中国鲎)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其主要来源有湛江、北海、长乐、平潭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菲律宾等地。


圆尾鲎

        圆尾鲎,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并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


南方鲎

        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圆尾鲎有毒,鲎毒可畏

        近日,湛江遂溪县黄略镇的一名谢姓男子就因为出海捕鱼,捕获了几只圆尾鲎,拿回家煮给家人吃。结果,他与女儿两人都中毒了,幸好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所以,别以为鲎可以食用就是绝对安全的。鲎也是有毒的。


        圆尾鲎含有河豚毒素,其纯品为无色针状晶体,在碱和强酸性环境中易分解,但水煮、腌制及暴晒等传统食品处理方法不能将其去除,只有在100℃下加热7小时或200℃下加热10分钟、长期碱处理才能去除。


        河豚毒素发病情况因食入量而定,潜伏期短,一般在10-45分钟内出现症状,有的在数小时后发病,病程迅速,初期有脸红、头痛等症状,之后发生剧烈的肠道反应,之后出现感觉神经麻痹,严重者呼吸、心跳、血压都会受到影响。致命性剂量会使患者在4-6小时内因呼吸衰竭死亡,致死最快可发生在出现症状后10分钟内。


中华鲎与圆尾鲎的区别


        因为圆尾鲎有毒,所以大家在吃鲎的时候还是要认真分辨中华鲎和圆尾鲎的,上图就是中华鲎和圆尾鲎的区别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的区别是:中华鲎的尾巴与鲎甲长度相当,而圆尾鲎的尾巴明显比鲎甲长,而且中华鲎要比圆尾鲎的个头大许多。


鲎要如何宰杀?


        把鲎刷洗干净,把它翻过来用小刀把脚和嘴一并全部切出来,注意不要切到肠子,肠子的腥味很重,而且还有粪便。把肠子取出来,最好是扔掉。肠子容易找,肠子是黑色和肉,容易分辨,必须把肠子清理干净。把尾巴切出来,也扔了,因为没有肉,煮着也碍路。把第二节肢上面海绵软体也切扔了,就是连着尾巴的那一块肢体,不是不能吃,是口感不好,用大刀直接砍成一块块的,雌性有蛋就砍大块一些, 防止煮的时候蛋会散掉。


        杀的时候血要倒进容器里,血的营养很高,血是蓝色的,含有很高的蛋白,煮出来的血是白色状块。


鲎的吃法很讲究


        在世界部分国家包括国内某些地区有食用鲎的习惯,鲎的方法也各不同,有烤的、煲汤的,将鲎肉取出配其它菜色的,有很多人把鲎当做美味佳肴。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鲎


        被称为“海怪”的鲎,对自己的伴侣却十分忠贞不二,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朝夕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海底鸳鸯”的称谓,名至实归。



二维码

位置图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可园路森晖古玩城

电话:0769-2224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