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乡味】作品:鲎粿,邂逅一段乡情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视饮食为文化礼俗的滥觞。各地饮食文化在趋同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风味特色,而以海鲜野味为美味,是潮汕的饮食传统。
潮汕美食鲎粿产于汕头市潮阳区棉城镇,它以番薯粉、海鲎肉和海鲎汁(因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生物,现在一般都是用蟹、虾或蛏子来代替)为主料,加入鲜虾、瘦肉、香菇、鹌鹑蛋等馅料,用模具蒸成蟠桃状的粿品,再用油文火煎熬,蘸以辣椒酱佐食。
“鲎粿”之美名,其来源有二。
先从“鲎”说起。“大率鲎善候风,故其音如候也。”(《尔雅翼》)鲎是在海里生活的甲壳类节肢动物,体呈圆形,尾坚硬,形似鞭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眼在背,口藏在腹”。鲎粿也呈圆形,恰切地说,圆形的一边有凸出似桃状(平面),也就是很似带尾的鲎肉,所以叫“鲎粿”。
另一说法则由“鲎”助消化、祛风的药用价值而起。许多人都知道,粿品在潮汕小食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潮汕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用。传说一家的媳妇为解除家姑的消化不良之苦,将鲎汁掺入粿中,结果粿稠软而不沾粘,香甜可口。家姑食欲渐开,鲎粿的名称也由此传开。
两种说法的可信度都很高,但笔者更青睐后者,因为它赋予了鲎粿以人情味,体现中华孝道,也因此为蕴含人文关怀的小食注入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静谧的夜里
蘸满月光的笔尖
多少次总想绕过家乡的名字
却始终没有绕过一句源于乡味的思念


往期精彩(点击即可阅读)

【解乡味】百味咸为先

【解乡味】辣——最痛的思念

【解乡味】跟苦味食物“谈情说爱”

【解乡味】甜到碗里来

【解乡味】写不尽的思念


文稿 张君仪

编辑 杨雅娴

出品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生活宿管部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资讯部


味蕾比大脑还记得家乡

喜欢就点赞吧

-留言分享你们的美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