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怎样驾驭最高权利:利用小人,制造冤狱,再杀小人收买人心

慧读古典 武则天怎样利用小人的

可以这么说,武则天之所以能代唐而立,实打实的做皇帝十多年,完全是依靠了小人。

小人败事,小人误国,自古皆然。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

小人,常常与君子相对而言,是指一批品质恶劣,行为卑鄙,不讲道德,不守信义;欲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大局,不管后果;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阿谀逢迎,寡廉鲜耻;过河拆桥,投井下石,挑起纷争,造谣生事的人物。他们人数不多,能量不小。因为他们又不要脸,又不要命,只要于己有利的事,千方百计也要做到。君子常常败于小人之手,这是因为:

一、君子重任在肩,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事业上、工作上,顾不上去对付小人;小人无所事事,可以全力对付君子。

二、君子的言行,要顾大局,要重信誉,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小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以不顾一切,无所不为。

三、君子的言行,无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小人的言行,则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因此让人防不胜防,穷于应付。

君子追求的是理想,事业;小人追求的是权力、实惠。有权力、有实惠的地方,小人趋之若鹜。在过去,手中权力最大的人是皇帝。因此,皇帝必然会成为小人包围的对象。皇帝手中掌握的特权只要稍微漏一点点出来,小人就可以从中大做文章,借此获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以说,皇帝一人专制的制度正是滋生小人的温床。皇帝的权力越大,所滋生的小人也越多。

小人当然需要皇帝,没有皇帝,小人到哪里去寻求富贵?反过来,皇帝也需要小人。皇帝要做正经事,要办军国大事,可以责成君子、贤臣去办,他们也非办不可。但是皇帝要做一些出格的事,见不得天的事,是君子、贤臣所不愿意办,或者办不了的事,那就非用小人不可。皇帝与小人如果达成了默契(大家心照不宣),配合起来去干一些出格的事,一定效率很高,收获很大,因为皇帝有特权,小人有手段,这叫既相辅,又相成。但是皇帝与小人也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那就会出现皇帝贬杀小人,或者小人废、杀皇帝的事,这叫既相生,又相克。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杀小人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小人杀皇帝应该十分困难。

但在事实上,皇帝驾驭不了小人,结果败于小人之手的事,历代有之。即以唐王朝晚期而言,太监任意废、立皇帝的事竟然一再发生。手握大权的太监被称为定策国老,被他们任意摆布的皇帝称为门生天子。

小人误国,这个道理人人知道,皇帝当然也应该知道。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几句话,估计很多皇帝都能背得。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用小人,而且重用小人?这是因为只有小人才会迎合他们,帮助他们去追求声色犬马,尽情淫乐;帮助他们去制造冤案,诛锄异己。许多皇帝都是爱小人(喜欢他们的能干)又怕小人(怕他们进行讹诈),等到大事坏在小人手中的时候,又咬牙切齿地恨小人。与这些窝囊皇帝相比,武则天的确是个善于用小人,能够驾驭小人的一把好手。在她当权的多年中,只有一批又一批的小人栽在她手里,她从未吃过小人的亏。

武则天如果能够遵守历代后妃的行为规范,则她已从小小的才人爬上了皇后的宝座,而且有能力控制局面,那就不需要去利用小人,最多笼络几个宫女与太监充当自己的耳目也就够了,值不得花费那么多的代价去发现、去培养,去使用那么一大批小人。可是,她有特殊需要,非用小人不可。而且是:不可一日无小人。

首先是因为。她要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不得不依靠小人。她起初是为了争宠,为了向上爬,才以为手段,达到攀龙附凤的目的。久而久之,已成习惯,手段也就成了目的。试想:在宫廷之中,在李氏父子之间肆意,风险还是不小,一旦事情败露,就会人头落地。不笼络一批小人来出死力是不行的。等到羽毛丰满,功成业就,她的行为不仅不有所收敛,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她居然豢养一批小人,到处为她物色男宠。为了把卖药的冯小宝弄进宫来,她先让他剃度为僧,改名薛怀义,然后以白马寺主身份,出入禁中。后来她又宠幸御医沈南璆,及少年美貌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昌宗外号六郎,当时有人夸其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干这些无聊的事,君子、贤臣是不肯的,只有依靠小人。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氏)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看了,非但不生气,还大加赞赏,认为说得不错。可见武则天还很有雅量。

骆宾王像

其次,她是个权力狂。做了皇后还不够,还要想做皇帝。她不仅在当时一定要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且还想改朝换代,传之后世。所以诛锄异己,扫清道路,为必不可少之举措。这种事情,君子、贤臣是不肯干的,还是要寄希望于小人。在这一点上,武则天对小人真是用得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她决定重用一批小人是在公元686年。这时距离她正式称帝,改换国号(把李家的大唐改为武家的大周)只不过短短四年时间。为了防患未然,先下手为强,她重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二十多个酷吏,鼓励他们告密与罗织罪名,以对付唐的宗室、贵戚和忠于唐王朝的老臣。

她希望通过告密、诬陷、罗织罪名与株连无辜,把这些人铲除干净。

别以为鼓励告密与罗织罪名这些整人的办法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早在1300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正是武则天的重大发明。关于鼓励告密,武则天在公元686年就下令铸造四个铜匦——其名称为“延恩”“、伸冤”“、通玄”“、招谏”,一律放在朝门之外,收受各种文件,其中“伸冤”一匦,则专收告密材料。对于告密材料,她非常重视,派专人收集、整理,有时候还接见告密人,加以鼓励,并给予重奖。既然告对了有功,告错了无罪,有些人还可以借此机会诬陷仇家,所以告密的业务十分兴旺。一些酷吏就以这些告密材料为根据,对案犯用各种方法刑讯逼供,务使诬服而后已。

为了对案犯罗织罪名,来俊臣等人专门编写了一本《罗织经》,供审讯人员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对案犯逼供,如何启发案犯认罪,使无罪可以变成有罪,小罪可以变成大罪,使一人有罪可以攀供多人,一家有罪可以株连多家总之一个案子审下来,牵连的范围越广越好,牵连的人员越多越好。

由于朝廷屡兴大狱,牵连甚广,人人自危,公元年,宗室琅琊王冲、越王贞起兵反抗。这让武则天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她在事平之后,发动了所有的酷吏大肆追查同党。在严刑逼供之下,一人攀诬多人,唐的宗室诸王公如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江都王绪、汝南王炜、广都王、恒山王厥、东莞公融、广汉公谧、汶山公蓁等数十人及李直、李敞、李然、李勋等诸支属数百人都被牵连在内,一时李家的子孙几乎被斩尽杀绝。

影视剧中的酷吏来俊臣形象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武则天利用酷吏索元礼与周兴主持的两套班子,已经大致铲除了唐王朝李氏家族的势力,也包括一些忠于唐王朝的老臣,自己顺利地坐上大周金轮皇帝的宝座。狡兔既死,走狗当烹。在改了国号的第二年,武则天以“滥杀无辜”的罪名杀索元礼,并把周兴流放到岭南,死于途中。

索元礼本是胡人,性极残忍。他审案子,能用各种为常人难以想像的刑具逼供,犯人受不了酷刑,只好自诬以求速死。武则天对他这种本领极为欣赏,让他专断制狱。他给犯人上的大枷,有十种名目,曰“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 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上枷之时,还有种种花样,如“凤凰展翅”“、驴驹拔橛”“、仙人献菜”“、玉女登梯”等等,无不整得犯人死去活来。几年之中,他用这些酷刑整死了李氏族人几千人,给武则天扫清了夺位登基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落得个恶名远扬,天怒人怨。为了挽回影响,平息民愤,武则天把他公开处死。

周兴原是管司法的官员,后来作为索元礼的副手,跟样学样,整死了不少李氏族人。武则天既收拾了索元礼,周兴也不可久留。《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事前一点也不知道。来俊臣假意把周兴请来,问周兴:“如果犯人不肯认罪,有何办法逼他招认?”周兴说“:可以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来烤,把犯人装进去,他受不了时,什么都会招认。”来俊臣即时命人搬来大瓮,四面加火,随即对周兴说:“有人告老兄谋反,我奉旨审问,对不起,请老兄入此瓮中。”周兴一看形势不对,赶快跪下磕头,承认罪行,以求早死,免得多受许多活罪。

请君入瓮

这个“请君入瓮”后来就成了一条很出名的成语。又过了六年,到了公元697年,武则天想收拾的人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为了收揽人心,她才对来俊臣动手。来俊臣办案,不问案情轻重,一律动用大刑。他对一个犯人用刑,常要别的犯人来看。犯人吓得神志不清,什么罪名都愿意承认。由于来俊臣害人太多,他被处死之时,仇家都来咬他的肉,挖他的眼睛,撕他的面皮,转瞬之间,肉被咬尽。武则天看到民情愤激,随即下了制书列举来俊臣的罪恶,加以灭族,“以雪苍生之愤”。其实来俊的所作所为,全都出自武则天的意旨,他不过是个工具而已。

正是通过利用小人,尔后又在事成之后,将这些小人给灭掉来收买人心,武则天这样的无耻而又歹毒的招数屡屡见效,玩弄权势,真是绝顶的高明,就这样,她以一介女流坐稳了皇帝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