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师生赴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游学日记

在中山大学逸仙海(境)外游学项目的支持下

在学院搭建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交流平台支撑和指导下

我们师生一行11人于2017年9月28日整装出发

带着对学校和学院的浓浓的感恩

带着对学习行程满满的期待

踏上了飞跃万里的圆梦之行






        在这篇游学日记一开始,我们首先想特别感谢姜文国教授带领的卡迪夫中国医学研究合作中心(Cardiff China Medical Research Collaborative,CCMRC)所有老师们为我们做的精心安排,从日程表里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参加President’s day in Cardiff的抗癌会议,参观CCMRC高大上的实验室,体验英国医学教育模式CBL教学,学习了解英国的国民健康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我们还有机会去到医院体验和临床医生一起出门诊,在急诊室接诊病人,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至少1次在手术室里观摩手术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可以参与到当地学生的课堂中,与他们一起参加基本外科操作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如此充实多样及个性化设计,让我们师生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十天的学习之旅精彩纷呈、收获满满。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SYSU,September-October 2017


开拓眼界,徜徉学术海洋

        我们简直是不能更幸运,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姜文国教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受邀参加了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的City Hall里举办的由姜文国教授带领的Cardiff China Medical Research Collaborative与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共同筹备的高端学术会议。这次会议主题是“携手抗癌”,一天的会议进程十分紧凑,有来自中外的外科学者参与并介绍自己的研究。

年会主题海报——中国的金龙和威尔士的红龙寓意深刻


年会地点——卡迪夫市政厅


中山医学院师生一行与Prof.Jiang和Prof.Hargest合影


        这次会议主题是“携手抗癌”,一天的会议进程十分紧凑,有来自中外的外科学者参与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我们这个团有许多学生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虽然部分学者有不同口音的英语,有些演讲听得似懂非懂,尤其是涉及临床太过专科的病例或实验室研究。但感受最深是整个会议的井井有条,会议主办方给每个嘉宾都发了会议手册,里面包括各个主讲人的个人介绍和实验的摘要以及病例的简介,这些都很好地帮助我们跟上主讲人的研究节奏。我们怀着学习的心态,了解了一些基础科研、临床科研、医学教育方面的前沿进展,更重要的是见识到了国际会议的流程和演讲者的展示技巧。

年会开幕式


        会议后,我们还参观了卡迪夫大学-中国联合医学实验室。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其实中国与国际一流的医学科研硬件实力不相上下,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家都有,而且中国还可能更多,而且我们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水平也确实达到了世界一流,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科学追求充满信心。

Prof.Jiang(姜文国教授)耐心聆听同学们所见所闻


与出席当天论坛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副教授、曾银朵师姐交流学习体会


        当晚在City Hall我们的学生们与两国许多教授还有卡迪夫医学院的学生共进晚餐。整天的会议和学习中,我们还得到了受邀参加论坛活动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副教授和曾银朵师姐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可以尽快适应当地学习和生活,我们与卡迪夫大学医学生Rhian and Alex畅聊中英医学教育的不同,砥砺思维火花。


增长见识,走进生动课堂

        为了给我们提供尽量多的学习机会,姜教授团队为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10个学生也两两分组,具体到每个半天或每个小时分别参加什么课程、去到哪个门诊、观摩什么类型的手术。每个人都能收获不同的学习体验。


        英国的医学教育方式与中国的有着很大程度的区别。与后者把医学课程与临床技能截然分开不同,前者把二者交织在五年的医学教育之中。从大一至大五,医学课程数量越来越少,在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越来越多。并且课程的设置是以系统、病例为中心的,而非学科。这样便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Dr Zarabeth Newton的CBL课堂


        第二天的学习中,是一堂生动有趣的CBL式教学课。我们在Dr Zarabeth Newton的带领下,以10个人为一个小组体验了一次有关心血管系统的Case-based learning课程。本以为我们得到的是一些类似病历文书一样的案例,但是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案例的描述都是非常生活化的,没有太多医学的内容体现。在选举了主席、记录员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围绕着案例分享自己的疑惑、见解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直接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去,只是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抛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进一步的讨论。正如苏格拉底的教育观一样,老师充当的不是灌输者,而是助产士,借助这样的案例学习,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一节案例分析仿佛是一个“头脑风暴”,现场根据问题再查阅是根本来不及的,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并且在课堂全身投入。



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验


全体师生与Dr Zarabeth Newton合影


    医学院副院长Professor Helen Sweetland在午餐时分抽空与我们共进午餐,为我们讲解英国经典的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讲它是历史,现状,优势与缺陷,也和同学们热情互动,大家对NHS都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Prof.Sweetland为我们带来关于NHS的Lecture


        在第四、五天的学习中,我和学生们都被分组进入到他们两个月一次的临床技能培训(WIMAT),这是与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合作办学的一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他们不仅面向在校学生开展Basic

 Teaching,同时也对F1和F2阶段的医生

进行Clinic Training。培训中心的环境很好,学生们首先在一间教室观看视频教学,内容是马上要进行的操作,如外科打结,缝皮等,观看结束后立即到旁边的操作室开始操作,每两人一组,有一个指导老师在旁边观看并指导学生操作。国外医学教育比国内昂贵的多,所以在操作上配备更好的教具和更多老师指导这理所应当。但是他们对每个小细节的认真让人敬佩,小到如穿脱手术衣,戴手套这样的操作,也会有一个专门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并不会因为简单就匆匆带过。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教育未来的医生如何保护自己。


老师一对二手把手指导


CPR培训课堂(三位老师负责12位学生)


带教老师让我们的学生亲自体验外科打结


医院见习,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

        学生们在为期八天的学习中,轮流分组跟从大外科主任Prof.Hargest进入到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肝胆、妇科、儿科和心理科等科室临床见习中,感受英国医疗体,获益匪浅。


外科技能操作培训


学生们观摩完手术后与大外科主任Prof.Hargest合影



学生们的收获和体会

吴灏祥——这一次的访学,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对英国的医学院设置,医院的运作,NHS系统的优缺点,英国当地的文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还收获了与团队成员之间满满的友情,这一趟访学,我必定会铭记终生。

 

周雅韵——我深深被英国医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折服。每当我问出一些Staff nurse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时,他们会马上进入医院内网进行查证。现在全英遵照的是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即NICE Guidance。每家医院的院内网上都可直接进入临床指南或路径。去过众多病房都能发现,从护士站的书架上到护士发药的手推车场下面都会放一本叫BNF的药典(The 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英国国家药品处方集)一旦医护人员发现所用药物自己不太有把握时,就会马上拿起BNF进行查证。坐门诊的医生在替病人开药时,当着病人的面查阅BNF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即便如此,病人也不会因此而对医生的行医能力产生质疑。

 

付艺伟——虽然英国是老牌强国,但是很多基础设施等硬件并不如中国。这体现在火车速度慢、地铁列车旧、医院MRI仪器少……更不要提英国没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了,但是英国的“软件基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还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关怀。这次出国游学的经历一方面让我增进了见识,了解了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我对中国医疗的信心。

 

隗菱——我想Miss Hargest每一天都是这样过的,我只是参与了她最为平常的一天,就被她细腻的心思所震撼。她至今未嫁,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医学事业,献给外科事业。她是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的会议主席,在会议当天还关心我们这些尚未毕业的医学旁听生有没有跟上每一个主讲人的速度;她是威尔士最大医院的大外科主任,在我们一日见习中还关心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小朋友是否有丰富的收获和体验。我想,要学她这样一天很简单,一年也不难,但要一辈子,可能还真的需要慢慢修炼。一个被所有病人的都尊敬的医生,一个被所有同僚都爱戴的主任,她让我知道,作为医学生的我还有很多路要走。


张锐——我要特别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对外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全额资助的交换生平台,作为贫困生的我,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内心的暖流涌动不停!这一次的交流与学习,无疑是增长了我的见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家国情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学校和老师们!

 

孔坚秋——适逢国庆及中秋节日,我们一行十一人也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欧洲最年轻的首都”:英国卡迪夫。没有那种怀乡的滋味,因为这里的人们给予我们的感觉就像家人一样亲切。

 

钟娴——在目前中国医生供不应求的现状来看,要达到如此的医患模式可能有些难度,但我们应该始终秉持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的从医初心。

 

马泽良——有人问我:“如果可能,你愿意留在卡迪夫做医生吗?”我说:“在卡迪夫行医固然很好,但我希望在中国,为祖国医疗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有一天,我们会做得更好。”

 

刘丽娟——在观摩医院的过程中,我觉得新鲜好玩,但结束后冷静下来想想,行医治病救人,在哪里都是凭真才实学。医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也需要在临床工作之余兼顾科研。未来开出的每一个处方,手术室内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今天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打下基础。

 

马佳静——这个医疗系统提供着大多数病人的医疗服务,它的很多优点也值得借鉴学习,但还是存在不足。比如医生和空间、器械资源的缺乏,导致病人手术的推迟,延误病情;人口老龄化,患病人数增多,医院的花费增大而目前的税收无法满足等等问题。每个医疗系统都有着不足,所以激励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在未来实现一个尽可能完善、惠及广大群众的医疗体系。





图 | 满意

文 | 满意

编辑| 中山医团学秘书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