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舞龙灯是九街人的专利,有几百年历史,很有名。
清化九街的龙灯却与二月二龙抬头无缘,缘分是九月十七。
清化的舞龙灯总是在每年元宵节等重大活动上街演出。
九街人过去舞龙是有灯的,从明清民国的蜡烛,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手电灯珠,发展到现在,虽然没有灯了但龙还在,越舞龙灯做得越精美,越舞越有名。舞龙的人历尽沧桑换了一茬又一茬,从膀大腰圆的壮年到刚出校门的青年才俊,一辈一辈乐此不彼,在老人们指引下代代传承。
中国的龙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那时候人们不懂的科学,无法解释风雨雷电大自然规律以及惊蛰之后天空才会电闪雷鸣的天象,从官方到民间都演绎了管雨管水的龙王爷,各地人都在龙王庙举办庙会并舞龙灯助兴,祈求龙王爷尽心尽职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清化九街龙灯则与龙王爷基本无关,而是充满了商业文化。每年元宵节街头演出之后还要去大王庙拜神。
九街舞龙起源于明代晋商聚集清化镇,纪念和祭祀的不是中国人心中的龙王,而是南宋末年吴越会稽一位爱国书生谢绪,他因不忍心看到国亡家破而投江,被当地人敬奉纪念。明代朱元璋抗元,传说谢緖曾经显灵帮助他水淹元兵,因此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掌管黄河运河的水神。因生前排行第四,皇帝敕封他为“金龙四大王”,其庙宇多分布在北方黄河、运河一带。到了嘉靖年间,晋商刘尚科等人携带货物渡黄河遇到风浪,在船上跪拜祈求金龙四大王保佑平安。清化是晋商南下重要的落脚地、中转站,之后刘尚科发动长年落脚清化的472名晋商,置地修庙敬奉谢緖,并且把大王庙作为晋商会所,一起聚集议事。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晋商筹办举行大型庙会,都要聘请一批民间艺人舞龙,祈求四大王保佑过黄河时人、货平安。到了清代,晋商再次对大王庙进行扩建修葺,留下了多通碑记回放当年历史。
晋商聘请的舞龙艺人逐渐形成稳定的团队班子,年年承担庙会以及重大活动的舞龙及祭祀等服务。九街人说这个班子叫“舞楼底”,跟现在的“戏班”差不多,都是当地卖力气的穷人,有人专门负责组织传承教习舞龙技艺,赚了钱按照贡献大小分配。据说那时候共有红龙、青龙、黄龙、白龙四条龙,舞一次需要几十个人。舞龙是个下力气活,九街的龙较大,领头的青龙、红龙几十米长,过去龙头是用木头做的,有几十斤重,举龙头的人还要按照鼓谱跟着龙珠跳起来,力气小根本举不动。九街老艺术家鹿舞近年来对龙头不断进行改造,现在使用轻质塑料,即使这样也有十几斤重,身体瘦弱的举起来舞动仍有困难,往往要几个身强力壮替换举龙头,舞一场要轮换好几次,一个人根本跑不下来。
过去的九街龙灯有两条, 分为青龙和火龙,火龙戏宝珠,青龙追蜘蛛。均由民间老艺人用博爱县特产的斑竹破篾,手工编制,龙头惟妙惟肖,蜘蛛活灵活现。敷以多层麻头纸,描画彩绘,用麻丝染色制成胡须,等等配饰均由手工制作,独特而精巧。龙头重达三、四十斤,连龙尾一共九节,约30米长。龙内设置烛火,在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闹元宵时扮演主角,庆祝和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14年,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九街龙灯在以青龙、火龙两条大龙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条小龙,形成了九街九龙的浩大演出阵容。
目前九街的龙灯舞拥有三百多名演员的庞大演出队伍。演出队有长40米的青色和红色巨龙各一条,15米长的小龙7条;绣龙威风旗40面,开道鼓、喧天镲16架对。
九街龙灯舞队的表演既有北方刚健、雄浑的特色,也不乏南方隽永、柔美的风格,表演场面宏大,气吞山河,风情万千,如诗如梦。
九街龙灯舞表演队演员阵容强大,个个彪悍强健,洒脱英俊,舞起来虎虎生威,令人振奋。九街龙灯形态逼真,表演动作讲究惊、险、奇、绝、美,将九条龙的龙腾飞跃、气象万千、休闲自得等动静神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九条龙寓意深刻,龙舞和谐,形成了豫北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不愧为中国民间舞蹈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每年,九街舞龙队都要参加县、镇、街道举办的春节文艺汇演,并代表博爱县赴焦作市参加春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热闹非凡场场爆满,深受群众喜欢,年年获得大奖并受到市里表彰。
九街舞龙也是博爱县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积极申请传承保护。
来源:何世国 鄈城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