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虐待、自残……人性黑暗面来自哪里?这些电影里或许藏着答案.

悬疑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近期热映。片中的连环杀手江亚,有一个悲惨童年:父亲因为怀疑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经常殴打他。母亲无能为力,饮恨自尽。江亚最终在一次暴打中奋起反抗,杀死了父亲。这段童年阴影给他的整个人生带来剧烈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后来频繁的重要动机之一。


很多有名的悬疑电影如《惊魂记》、《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其中的凶手几乎也都有一个如同江亚一般的童年。那么,童年的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究竟会给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



“模仿”:从受虐到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后半部分,江亚的老家被找到,而他藏在地窖中的父亲尸体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尸身已成骷髅,衣服几乎烂尽,额头上仍有斧头的砍痕。这一幕,。只是凶手的父亲换成了母亲,不变的是童年遭受的严酷对待,以及对身心的欺凌所留下的深深印记。


“童年期,家庭中成人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印象甚至烙印,并且隐藏在他的潜意识里,从而影响他在成人期的思想和行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副主任陈剑华说。


陈剑华表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心理发展的主题。处在童年期的孩子,受到虐待或经受其他特殊磨难,发展便会受阻,孩子的行为就会固着在那个阶段,产生冲突甚至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当他遭受对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在他心里埋下“种子”。一方面,爱和依恋的缺失,会让他终身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反抗和愤怒的力量埋在心底,成年后一些事件的发生也许会激发这种毁灭性的力量。


当然,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正性、积极的人或事,他的人生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矫正性情感体验”带给孩子的影响。但是,如果并没有接受到正性体验,或者没能去调整冲突的话,孩子也会不自主地习得养育者对待他们的方式。他受到什么方式的对待,就会用什么方式去对待别人。长大后,他对待他人也总是用儿时最熟悉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而这种简单粗暴,可能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外的,将自己曾经遭受的施之于他人身上;另一种是对内的,也就是表现为自虐、自残甚至。


另外,家庭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精神问题,例如精神分裂、人格分裂、人格障碍、异装癖等。这在电影中有很多例子:《惊魂记》中的诺门,扮演着童年时的自己和母亲这两个角色;《沉默的羔羊》中的“水牛比尔”,用女性的人皮给自己缝制衣服;《红龙》中的“牙仙”,总在“月圆之夜”制造灭门惨案……


当然,虐待只是少数家庭中发生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更常见的是情绪管理失当。当父母自身的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或者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极差的情感体验。


“父母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无法给予孩子一个良好、柔和、宽容的成长环境,无法为孩子带来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行为,那么,孩子可能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陈剑华说,“例如,当父母经常以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来威胁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会较低。他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父母才会这样对待他。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同与肯定,就会缺乏自信。长大后,他也难以和他人形成一种安全、稳定的关系。因为他无法信赖别人,找不到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王琰补充说:“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从其他地方,比如学校、同伴中学习且尝试获得与人交往的能力,那么他还是有机会逐步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并且修复童年的心理缺失。而如果他无法得到这个重新成长的机会,那么他就会将自己封锁,最终形成一个‘孤岛’。”


“退行”:没有边界和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止虐待,还有与之完全相反的另一种养育方式——那就是溺爱、纵容,给予太过优越的物质生活。”在陈剑华看来,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会形成“殊途同归”的作用——同样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我想要什么都可以,我想要怎样都没问题。’这样的想法,会让一个人找不到‘边界’。长大后,一旦他遇到什么问题,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心理‘退行’——退回到童年时代被溺爱的感觉。同时,这也会让一个人丧失‘底线’,道德意识模糊,没有社会责任心,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陈剑华说。


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也有很多。那些罪犯不是因为“缺少什么”,而是因为“什么都不缺”。他们没有普通人的目标和追求,更没有契合社会法治与道德规范的观念:《新警察故事》里,一群高官子弟像玩游戏那样杀死警察;《汉尼拔》里,富可敌国的梅森更是为所欲为;而韩国电影《老手》与《VIP》里的富二代、官二代根本就是“变态”的代名词。他们在中寻找快感,在别人的痛苦中获得刺激与兴奋。除此以外,他们似乎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陈剑华认为,无论还是溺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这也成为了不良心理的催化剂:前者是一种肆意的摧残,后者是一种完全的忽视。因为教育缺失,所以孩子从小不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爱惜生命。长大后,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找不到人与人之间正确建立关系的密码与彼此应当保持的距离。


“当然,我们要知道,电影世界里的表达总是相对夸张和夺人眼球的。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的形成,都不可能由单一的因素而来,必然包含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电影只是将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放大。”陈剑华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例如,重视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多,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却远远不够。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成绩至上、出人头地最重要,但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怀,却越来越吝啬。”


在陈剑华看来,对于近期社会关注的案件,如“江歌案”、“杀妻藏尸案”、“保姆纵火案”等,公众往往更关注案件本身——真相是什么?犯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然而事实上,我们更应重视案件背后——它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预防此类事件?追根溯源,剖析其中千丝万缕的复杂原因。


“如同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内在的本能需要、快乐至上,即‘我要怎样’;超我是道德层面的理想控制,即‘我应该怎样’;而自我是现实层面的平衡与调适,如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节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不论何种原因打破了稳定状态,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陈剑华说,“让我们对于个体的了解更深入一些,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态度更郑重一些。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文/宋琼芳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