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将高考母担忧”.解忧必点(自信备考2017语文篇)


母亲节就要到了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

心中最好的礼物

莫过于一纸

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那么

不妨看看下面的名师指导

让自己有自信

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

微笑着告诉她:

“别担心,我能行!”


语文

作者简介

张春华——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


作文素材积累不仅是打开作文立意构思的一扇窗,也是让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的重要手段。生活和阅读帮助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对很多考生来说,这些素材还是“一盘散沙”,最后的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有“聚焦”意识,既要注重外在新鲜素材的积累,还要盘活自己的作文素材,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梳理盘点,

明确优势

高中三年,同学们所写的作文大约有几十篇,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贝”。可以根据自己作文的脉络,判定自己是适合写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抒情散文。如果自己确实不清楚,可以把比较得意的文章拿出来请老师指点,然后确定优势文体。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本没有优劣之分,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擅长,就像李逵善于使用的板斧,肯定不属于身轻如燕的侠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阶段没有太多的时间在文体选择上左顾右盼,所以,一旦确定好自己的优势文体,就集中精力,强化文体意识,做一个由面到点的梳理,“面”上做到文体特点清晰,思路、结构、语言、素材呈现方式符合文体要求;“点”上做到素材选用精巧,开篇点题、阐释分析、结尾鲜亮、语言表达富有特色等。当然,有的考生的确没有明显的优势文体,考场上结合题目和构思临时选择也未尝不可,不必一概而论。

盘活现有的

鲜活素材

高三的日子相对单调,但是仍然拥有丰富的、属于自己的鲜活生活。在善于发现的同时,还要学会梳理、聚焦,有意识地增加生活素材的积累与体验。不少考场优秀作文就是从最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出来的。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一位考生就由烈日灼烤下父亲冒着酷暑弓背插秧苗的生活场景引发对“天空”和未来的思考;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们》,一位考生就从关注身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境遇的角度,表达了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之《风沙渡》,考生写了学校旁边一家别具特色的小餐馆;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智慧”之《王大爷的早餐店》,就从小区里王大爷卖的早饭最好吃写起,讲述他用“善良”经营、用“精心”团结邻居的故事,从而揭示生活的智慧。

自己认真写过的作文可以迁移运用的可能性很大。一是有过写作体验的作文,再度修改完善容易增强对写作内容和技法的感悟;二是自己用心积累的都是贴上标签的个性化素材,有真切的生活体验。例如随处可见的快递小哥、小区或者校园的保安、曾经近距离接触过的医生、每天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等,这些亲身经历的,才容易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有过深切感受的,才能写出真情,写出生活真味。

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可以将原先积累的碎片化素材在在“点”上进一步丰厚,使它更加精致;在“面”上进一步丰富,使它更系统;在“体”上进一步丰满,使它更有深度。原来的立意思考可能是单一的,现在可以做全面、多元的思考;原来的语言是单薄稚嫩的,现在可以进行深化、亮化和美化;原先的结构是粗放的,现在可以设计得精巧一些。作文素材本身未必一定能在考场作文中用得上,但是训练中形成的素材加工能力一定派得上用场。

提炼写作

“模板”

优秀的作文除了以立意新颖、素材鲜活取胜以外,还应该有精巧的写作范式。拿到一篇优秀作文细细揣摩,就会发现每一篇开篇都有它的独特性。就像央视《朗读者》这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除了《遇见》《陪伴》《选择》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母题之外,每一场的开篇词都有它明显的特色。例如第三期《选择》的开篇词: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如果从写作表达样式考虑,大约可以梳理出这几种值得借鉴的表达样式:首先是从问题出发,从熟知的名言出发,引出“选择”的话题;其次用“不在于”(不是)“而在于”(而是)这种具有辩证的表达阐释“选择”的重要性;再连用海子、海明威和司马迁的名言揭示不同人不同的“选择”方式,构成了气势不凡的排比格式。这其实是大家熟知并常用的结构和语言表达范式。这段话有没有不足呢?认真揣摩不难发现,三个人物的排列缺少逻辑,不同人的“选择”的内涵也没有细化,只是泛泛而谈。这正是我们的作文中应该避免的。作文要采用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拿得动”的表达方式,不要用蹩脚的比喻、毫无逻辑的排比让阅卷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

作文开篇十分重要,往往决定了阅卷教师的评价起点,可凭深度立意取胜,也可借结构和语言特色讨巧。比如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开篇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样式,一比即见伯仲:

1.自从我上高中以来,我和父母亲的关系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发现我与父母间的角色转换了。

2.犹记儿时,父母亲总是耐心细致地教育我,传授我各种知识。我也曾在教师节为我的父母送去真诚的祝福,因为他们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我也一度认为孩子要永远跟随父母学习知识。但如今,我却发现我与父母间的角色转换了。作为令他们骄傲的孩子,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所学做父母的“小老师”了。

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前者文字平淡,除了引出话题之外,乏善可陈;后者则采用了“转折开篇”的样式,增加了故事的波澜,引人入胜。下棋高手要谙熟几个棋谱,作文训练也不妨积累几个“套路”,然后做“创客”,像发明家那样,通过“加”“减”“乘”“除”,巧妙移植、嫁接、整合,从而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文。


作者简介

狄永兴——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新课程实验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得省高中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常州市教育突出贡献奖。

高三语文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复习的重点有三个: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进行综合训练,掌握高考动向;加强方法指导,调整答题心态。

“查漏补缺”补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


这一点,关键在于积累和留心。高考语言表达考查的题型比较灵活,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点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选材、近义词语的比较、常见语病的判断、句子的衔接与照应、图文的解读等方面。此外,还有可能考查的三个能力点是得体、对联和修辞,并且往往结合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加以考查。对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于高频考点,常抓不懈;其他的点,兼顾而不放松。

训练中要准备好错题集,将每次练习时做错的题及时进行归类整理。解答常见语病题重在能力的培养,熟记类型,掌握方法;近义词(或成语)比较、句序排列、定位填空是重点,如何把词、句落实到语境中,是复习的重要方向,要提升自己体察细微、辨识语境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必要的近义词积累工作,该记忆的要记精准,切不可似是而非。

需要指出的是,同学们应特别关注“诗文名句引用”这一新考点,如有可能,最好把必修教材和《唐诗宋词选读》上的名句再整理一下。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第3题,题中A选项“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出自必修教材《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诗》第五、六句, B选项“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C选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初中课本李白的《行路难》,D项“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出自《唐诗宋词选读》李煜的《浪淘沙》。



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贵在“一看一落实”。高考文言文阅读与课本紧密结合,主要考查通过课内的学习把知识迁移到阅读课外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适当回归课本,尤其是选修教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是一“看”。一“落实”是指文言文翻译要注重落实,尤其是关键词语和语句通畅要落实。在文言文冲刺复习中,必须以文言文翻译为重点。文言实词的复习要重视推断训练,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会推断词义、语境分析、结构分析、猜读、形训等技巧。在语句通畅的训练中,要留心翻译中的“调”“补”两大环节,“调”主要是针对四种特殊文言句式而言,“补”主要针对省略句而言。

2.古代诗歌鉴赏,要努力解决“有套路没思路”的问题,强调“读懂”环节的训练。考生可采用大量的读与少量的精练相结合的方法复习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两项基本要求:立足课内,巩固知识,学会迁移;理解作品,解读内蕴,确切表达。此外,考生复习时还要掌握三个基本方法:“读”,即读典型精要的鉴赏短文;“练”,即选择适量的符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要求的练习题进行训练;“悟”,品味文章的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感悟答题的角度和技巧。另外,还需“重锤敲击”三个训练点:一是对表层内容的梳理概括;二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三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3.名句名篇的默写,要回归《考试说明》。考生要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进行复习,其要求背诵的44篇古诗文,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背诵与默写。有些课外的名句名篇,不仅要熟练背诵,而且要能准确地默写出来。

4.现代文阅读要讲求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如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13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类问题对考生文本阅读能力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而且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高考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论述类文本的训练突破上,论述类阅读关注“四大重点”:脉络概括、论证方法的作用、句子含义内容的品味,思维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的训练,这其中,可提升的潜在空间较大。

5.附加题要以一、三两题为重点。附加题要以“背题”带“原著”,遇到不太熟悉的情节要回到原著中,目光不能局限于重点情节,还应该关注重要的细节,比如一句话带出了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情节,这样的细节就最值得关注。此外,附加题的第一题文言短文和第三题材料分析鉴赏归纳题应该成为复习的重点。



“强化综合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模”以后,很多同学会认为语文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再有提高,只要不断做题保持状态就行,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最后复习阶段,除套题训练外,同学们要特别关注历次考试中丢分的题,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

在梳理错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考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很有把握的;第二类是时对时错、把握不大的;第三类是完全不懂的。第一类要适时循环,及时“保温”;第二类要重点突破,这是提分的关键;至于第三类,基础好漏洞少的同学可以尝试突击,成绩一般的建议不要再纠缠。

训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限时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掌控时间的能力;另一种是琢磨炼,即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反复琢磨。两种练题方式要结合使用,练完题之后还要“悟题”:为什么出错?什么原因干扰了思路?题目可以怎样变形?总结的过程比多做几道题更重要。



注重训练方法,及时调整心态



考前最后阶段还要注重心态调整。立足于减少失分,回归基础,把复习难度、强度降下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比较稳妥的做法。此时,考生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归纳、整理问题,重视答题的程序性训练。当然,每类题型的答题程序和要领是不同的,而答题中最重要的程序就是读清题干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分步骤答题。

当然,套题的训练在考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学们在5月份可以进行3~4套连续的套题训练,以此积累整卷的答题经验,知道自己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取何处舍,这样才能在真正考试时把控时间、应对自如。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此时的训练当作猜题押宝,过分地强调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也不能以目前的考试成绩来预估高考成绩,以免加重自己的精神负担。

(文章来源于《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