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交通、火箭回收、星际移民……看马斯克的未来“狂想”

 本文最初发表于 2016年6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马斯克将他偏执、力求完美的性格和攻无不克的自信注入到研发团队和产品之中。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评价,马斯克就像个“半人半神的存在”,精力与决心非常人能比。


《环球》杂志记者/刘石磊(发自北京)

《环球》杂志记者/郭爽(发自洛杉矶)




“我疯了吗?”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向《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作者发问。

  

马斯克的“狂想”有很多:他想要在火星退休,希望“特斯拉能源墙”可以拯救全球能源,计划制造电动飞机,还要让4000颗卫星联网。他用特斯拉电动车重新定义了电动车概念,他的公司创造了全新的太阳能安装产业模式,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空前颠覆了航天传统、揭开了商业航天时代的序幕……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互联网里用的,20多年来,马斯克在这些领域似乎都找到了商业和技术上的可行办法,因而被媒体誉为乔布斯之后硅谷的新偶像。


第五种交通模式

  

5月11日,美国内华达州荒漠中心,伴随倒计时结束的声音,一个蓝色的推进测试装置沿铁轨加速疾驰,约5秒后借助沙堆减速停止,扬起阵阵沙尘。由于没有刹车装置,这个1秒内加速到60英里时速(约合每小时96公里)的测试装置只能靠这种方式停下来。

  

随后,现场响起掌声和欢呼,首席执行官、两名联合创始人,以及测试基地的工程师们拥抱在一起。

  

这是美国超回路1号公司首次对“超回路技术”中的推进系统进行公开测试的场景。该公司高级副总裁乔希·吉格尔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当天测试结果符合预期。这标志着马斯克提出的超高速管道运输“狂想”距离实现更近了一步。

  

在荒凉的沙漠中,这次为时短短几秒钟的测试吸引了超过200名投资人、合作方和媒体记者前来现场见证。因为,这可能预示着继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之后的“第五种交通模式”将大步走向现实。

  

2013年,马斯克在其麾下公司官网上公布“管道高铁”开源设计方案。在他的设想中,超高速“管道高铁”是“协和式飞机、电磁炮和气垫球桌的结合”。

  

根据初始方案,这种运输系统将采用磁悬浮技术,让运输舱悬浮于被抽成真空的管道中。形似胶囊、运载客货的悬浮舱将在真空管道中依靠电力,以很少的能量驱动运输舱高速前进,设计时速将达1120公里,速度接近音速(音速约为每秒340米),与某些民航客机的最高飞行速度相当。届时,从旧金山到相距约600公里的洛杉矶,只需要半个多小时,比目前乘坐飞机的时间少一半。

  

在马斯克抛出开源设计方案后,引来不少创客以及“超回路1号”“超回路运输技术”这样的初创公司投身其中。此外,还有不少研发机构也对这项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就连马斯克本人也开始“坐不住”了。

  

马斯克麾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久前资助了超高速“管道高铁”设计竞赛,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赢得了比赛。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宣布将建造“超回路”测试轨道,并在今年夏天举办一场竞赛,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投身研发这项技术。

  

超速交通,是构成未来世界的重要元素,也是马斯克关于人类的若干“狂想”之一。


“当然,我依旧爱你”

  



想像两个“游戏”:扔一根铅笔飞过帝国大厦楼顶,然后让其在暴风雨中返回落在一个鞋盒上;更进一步,让铅笔飞过帝国大厦楼顶后,精准落在一块漂浮的橡皮上,而且不能倒。

  

你大概会说,这种难度怎么可能实现,游戏的设计者一定是疯了。没错,马斯克就是那个“疯子”。他在2002年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是这两个游戏的主要“玩家”。

  

这两个游戏,分别用来描述火箭陆地回收和海上回收的难度。马斯克为什么玩这种“高难度”——当然不只是“炫技”而已。

  

火箭发射成本高昂,但其中燃料的费用相对较低。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为例,单次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但燃料费只有20万美元。

  

如果火箭能重复使用,那么未来火箭发射将只需支付燃料费和地面支持服务等费用,这将极大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因此,火箭回收技术被视为开启廉价航空时代大门的钥匙。

  

据航天专家介绍,实现这一突破需攻克两大关键技术:一是通过运载火箭上的液氮推力器来调整飞行姿态,使火箭几乎没有任何滚转,在降落过程中一直与地面保持垂直;二是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多次启动等功能,以便软着陆。

  

专家指出,“猎鹰9”一级火箭的回收技术以着陆支架、姿态控制技术、推进剂交叉供应和高效发动机为亮点,并且将这些单个技术组合起来的系统非常优异。

  

即使手握“利器”,把这样的“狂想”变成现实也要经历失败,一次接一次的失败。

  

在多次试验之后,太空探索公司终于在去年12月实现了陆地回收“猎鹰9”第一级。然而,难度更高的海上回收迟迟没有收到好消息。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结局。

  

“去他的乐观悲观,我只想把事情搞定”,美国《连线》杂志在多次试验失败后采访马斯克时,他曾说。

  

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16时43分,“猎鹰9”开始又一次发射任务,并再次尝试海上着陆。还是一样的制动、减速、调整姿态……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它在与回收平台甲板成90度角的那一刻稳稳降落,着陆点与平台正中心位置仅有很小偏差。

  

迎接火箭回归的平台有个浪漫的名字——“当然,我依旧爱你”。这个名字取自伊恩·M·班克斯的科幻作品,似乎也隐隐诉说了马斯克对自己认定的超前科技那份执着深沉的爱:就像这个平台一样,它“目睹”过“猎鹰9”与“龙”飞船的爆炸;经历过火箭在最后一刻硬着陆;也终于见证了多次失败后这意义非凡的一次成功。但不管成败,“依旧爱你”。

  

“人类应该是跨越星球的物种”,这是马斯克人生的终极使命,他在青少年时期确立的一个宏伟梦想就是发射火箭。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超强的学习能力、每周100多小时的工作时长、与员工并肩战斗的态度,亲自解决问题的示范,以及严苛的管理作风,都使其能人所不能。他一步步由航天业门外汉成了技术与管理专家,在塑造太空探索公司征战太空神话的同时,也成就了他堪与乔布斯比肩,甚至更胜一筹的神话。

  

在全球媒体的盛赞之中,马斯克的反应却略显平淡:“这是通往星空的又一步。”的确,可回收火箭只是工具,马斯克仰望星空的“狂想”绝不止于此。


“把人送去另一颗星球”

  

在成功回收火箭后不到20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宣布,最早将于2018年派一艘无人飞船飞往火星,以期尽快迈出马斯克“把人送去另一颗星球”探索梦想的第一步。

  

“大约10年后,我们就可能实现让人类第一次登上火星,这是我的猜想。”马斯克一脸认真地说。

  

在马斯克看来,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历史上不少主宰过地球的生物都遭遇灭绝事件,文明的延续过程也充满起伏,为了尽可能延续人类文明,必须向多星球文明发展。

  

这一火星探测项目命名为“红龙”,届时将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新型龙飞船“龙2”执行。 

  

马斯克在推特上发布消息说,“‘龙2’飞船的设计让它能在太阳系内任何地方着陆。‘红龙’火星任务将是它的首次试飞”。

  

发射火星探测飞船,需要性能更为强大的火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介绍说,他们将在“猎鹰9”火箭基础上开发重型猎鹰火箭,并于今年晚些时候试射。

  

派无人飞船去火星只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火星探索的第一步,该公司希望接下来能成功把人送往这颗红色星球。

  

据专家分析,“龙2”的发射时间很可能是2018年5月,那时火星轨道距地球最近,是火星探测飞船发射的窗口期。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说,将在今年9月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公布有关“红龙”项目的更多细节。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报道,马斯克承诺将在国际宇航大会上披露一系列火星计划的更多细节,其中包括在火星上建设城市的构想。

  

外界认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最新公布的这一火星探测时间表非常激进。作为美国政府的航天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划是,到2030年后把人送上火星。

  

不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态称,将为“红龙”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为美国航天局通向火星之路提供‘进入、下降、着陆’等各环节的宝贵数据”。

  

据马斯克的估算,火箭可回收能让太空交通的成本减少至百分之一,从而降低移民火星的难度。


硅谷“小角色”与底特律巨头

  



开发电动汽车是马斯克青年时期的另一个梦想,而特斯拉的故事,使马斯克作为“狂人”为全球所知。

  

特斯拉纯电动汽车,这个故事常常被描述为硅谷挑战者与底特律汽车巨头之间的战斗。

  

电动汽车的概念当然不是马斯克提出的,他也并非第一个实践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汽车城的传统豪强就已经在探索电动汽车之路,并带来了首批产品,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通用汽车的EV-1。

  

尾大不掉,通用汽车最终因为投入产出比不高,放弃了电动车项目。电动汽车被底特律放弃,却在硅谷重生。曾参与EV-1项目的工程师艾尔·科科尼到美国西部另起炉灶,创建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

  

这家公司的投资人之一马丁·艾伯哈德更倾向于将电动车与跑车结合,基于这一理念,他与合作伙伴在硅谷成立了特斯拉公司。2004年,马斯克强势加盟,出任公司董事长并拥有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

  

其实,特斯拉汽车之于马斯克,有点类似Mac电脑之于乔布斯。他们最初并非这些传奇产品及其研发团队的缔造者,但凭借对于技术和设计等方面非凡的眼光和理解,以及远超常人的执行力,最终赋予了这些产品以独特的灵魂,带来巨大成功。

  

特斯拉公司的故事也与尼古拉·特斯拉本人有些类似。这位美国物理学家既非交流电效应的率先发现者,也不是首个交流电机的发明人,但他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了交流电的巨大优势和安全性,国际电气技术协会在他百年之后决定用他的名字作为磁感应强度的单位,以表彰其贡献。

  

再来说马斯克与特斯拉。在他入主时,特斯拉公司“其貌不扬”,目标仅为面向“有钱人”推出少量产品。在底特律的巨头们看来,这家小公司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硅谷小个子”。然而,马斯克“疯狂”地认为,特斯拉的宗旨应当是“全面推出越来越平价的电动车,让全球市场更快向电动车过渡”。

  

从“小众”走向“大众”,必然要克服众多技术难题并打破成本壁垒。马斯克将他偏执、力求完美的性格和攻无不克的自信注入到研发团队和产品之中。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评价,马斯克就像个“半人半神的存在”,精力与决心非常人能比。

  

公司有高层抱怨他过度计较“对盈利来说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太过追求完美也使得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计划表一再推迟。困难与挑战接踵而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将这家需要大量投入的新企业置于破产边缘。

  

这一切都没有打倒马斯克,他对于产品的“狂想”也没有丝毫动摇。在公司财政困难时,马斯克几次自掏腰包为公司“输血”,直到把全部资产都投入其中。

  

应该说,特斯拉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很大成功:公司在2010年上市,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汽车制造商;Model S获得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99分的百分制评分,这是该杂志给予测试汽车的最高分……

  

当年不可一世的汽车巨头们,也不得不正视这一对手,主动伸出橄榄枝。目前,特斯拉已经与戴姆勒、丰田等公司合作,为这些传统车企研发配套的电池组和充电器等。

  

而对于理想主义者马斯克而言,特斯拉电动车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个小小的阶段性胜利,帮助美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也只是他实现理想道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如何让电动车从生产到开动的全过程都绿色环保,才是其应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无声之处有惊雷

  


其实,早在马斯克创业之初,他就确立了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风格。

  

由于意识到互联网大潮“时不我待”,马斯克果断地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开始专注创业。退学之后,他和兄弟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Zip2的软件公司,主营媒体电子业务,把传统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包装”,将电话簿、电子地图、大型企业介绍等放到网上供人查询。

  

这家小公司很快就为马斯克换来了创业之路上的第一桶金。康柏公司以超过3亿美元的价格将Zip2收入囊中。这笔不菲的收入没有让马斯克有丝毫犹豫,他立即选择了另一个领域继续创业。

  

改变世界,往往要从改变一个行业开始。马斯克这次的选择,是在线货款支付平台。要知道,当时,亚马逊、eBay都已成立几年,互联网购物在美国已经不算新鲜事物。但马斯克凭借敏锐的技术和商业嗅觉,在其中发现了巨大创新空间。

  

“银行与传统金融服务的效率太低,一笔交易就要花好几周时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金融创新有很大前景。”马斯克后来表示。

  

就这样,马斯克成立了一家在线金融支付公司X.com。同年,Confinity公司推出了他们的在线支付产品——PayPal。2001年,X.com与Confinity完成合并,新公司以PayPal命名。回望在线支付后来的发展,PayPal的横空出世显然具有引领潮流的划时代意义。

  

后来,看到这一支付软件前景的eBay以15亿美元直接收购PayPal公司。事实证明,这笔“巨资”花得绝对值得。马斯克在创新之路上也竖起了第一座里程碑。

  

那些认为马斯克通过PayPal的股票套现赚到大钱的人,并不会提及PayPal模式的深远意义。而马斯克的飞船和电动汽车项目在2008年前后都遇到了巨大挫折,横跨这两大行业的专家、分析师以及投资顾问都在嘲笑他异想天开。如果他当时没能挺下去,嘲笑显然会记入两大行业的发展史,让后人知道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有这样的一个傻瓜在白日做梦。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这是《乔布斯传》写在卷首的一句话,也是苹果公司轰动一时的“非同凡想”广告语。

  

鉴于马斯克对乔布斯的“不感冒”甚至“略有敌意”的态度,用这句话来形容马斯克,他本人未必乐意。但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位“狂人”和他的“狂想”,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早有人把马斯克当做“乔帮主”的“接班人”,并对比两位科技商界奇才“神同步”的足迹:在十几岁通过技术淘到第一桶金;名校辍学经历;20岁出头创立第一家公司;都受到过美国总统接见,并与《星际迷航》有某种奇妙关联……

  

甚至更有人直言,马斯克绝不只是“下一个乔布斯”,他的成就早已超过后者。一向持重的《时代》周刊这次也毫无保留:“乔布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马斯克改变了一切。”

  

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对他的评价入木三分:“极度的成功和你所认为的‘成功’有所不同。这类人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曾被迫以一种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其他人会认为他们有些发疯了。”

  

的确,从太阳能、汽车到太空运输等,这些领域都有巨头垄断或强者林立,无论是技术还是业态方面,似乎都成熟到让“后来者”很难再有想法进行突破性创新。然而,这丝毫不影响马斯克的“狂想”。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有10%的成功率就去做。”马斯克曾经这样说。

  

其实,马斯克的“异想天开”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份执着与自信,正是源于其对于“道之所在”的笃定——这个“道”就是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对于这一点,马斯克始终未改初心。

  

也许同样是因为这一点,在那么多耀眼的名头面前,马斯克一直坚持这样定义自己:“我首先是个工程师。” 



---------------- THE END  -----------------




● ● 

监       制|刘洪

责任编辑|潘阳

环球杂志|GlobeMagazine

合作联系|010-63077019|010-63077015



点击蓝字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回家吃饭英国流行语读图政要旅行

美国经济中国快递中国校服网红雨果

ISO9001圣诞老人书店

狄更斯日本木之文化主要看气质

熊本熊Airbnb奢侈品印度快充技术

特朗普蜗居伊朗中国菜爱尔兰

无人机假新闻普希金蒙台梭利


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