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陶冶我情操 初创作品《冒弓相》


……


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舞、民间文学和民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剧种,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邻近保山地区和邻国缅甸的一些傣族村寨。早期的傣戏,有男女两排对唱的 《十二马》,载歌载舞的《耍白马》及 《布屯腊》 等。1901年前后,盈江干崖土司集中了傣族的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共计三十余人,组成了傣剧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将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改编成傣剧,同时移植了一批滇剧剧目,吸收了汉族戏剧的一些表演技巧及打击乐等。傣剧的演出,也从田间、广场,走上戏台,傣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由盏西、干崖一带传播开来,逐渐流行于德宏全州及保山、腾冲、龙陵、耿马等县的傣族聚居区。


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时还是民族剧种的传播者,对傣剧的发展创新做出了的贡献。


他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特别对傣剧情有独钟。他通过观看滇剧受到启发,16 岁时就改编创作了剧本《陶禾生》,这个取材于《聊斋》 的剧本,讲述的是一个书生与狐仙的浪漫爱情故事。经过刀安仁的改编,这个汉族故事已经被赋予了傣族的韵味。剧本结构严谨、唱腔优美、词句新颖,一经上演便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百年演唱不衰,一直是傣剧演唱的保留节目。


自幼学习傣文傣剧


我从小在父辈的身边听着傣剧长大,小小年纪便会哼唱几折剧目,加上从小习傣文,对傣剧的唱词也能听懂,渐渐地这种戏曲也成为我常常上口的音乐,时不时创作几段过过瘾。


刀安仁改编创作的 《陶禾生》就是我爱不释手的剧目之一。由于对傣剧的喜爱,学会傣文,我就能跟着鼓点节拍唱,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学得惟妙惟肖,亲戚朋友晚上部喜欢围坐在我家堂屋,让我唱上几曲。长辈的夸奖,使我增添了自信,学起傣文和唱傣戏也兴趣十足,十二三岁时,我已经可以拿着剧本通篇唱下来。逢年过节,听傣戏、看傣戏已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事情。参加工作后,春节回家我还时不时登台唱傣戏。在不间断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我始终把傣戏作为业余爱好,常常哼唱哼唱,放松放松疲惫的心情。


唱傣戏、学山歌, 童年放牧的山岗草地,处处都留下美好的回忆。傣族山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歌词从心底飞出,那感觉就是神情舒爽,惬意舒心。我常常对着山谷、竹林旷野大声唱出自己稚嫩的习作,对着天空品味自己的创作成果,渐渐地我的创作灵感丰富了起来,为我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外地求学的日子,还是紧张的工作中,我喜欢把唱傣戏作为调剂神经、放松心情的一个方式,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一生,一直未改变。在工作队艰苦的日子里,我创作了一曲傣戏《断牙》(意为戒烟),获得了成功,村寨里的老百姓互相传唱,认为唱词朗朗上口,词句押韵得当,好唱好听还容易记。这些赞词让我萌发了继续创作的念头,让我割舍不下的傣戏,在我心头又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农村蹲点触发创作灵感


70年代是我下乡开展农村工作最多,时间最长的年代,基本上一年有三百天都在各地的农村工作。我在盈江盏西蹲点的一年间,闲暇之余,喜欢到槟榔江沿江走走,沿江风景如画,秀色迷人。有名的龙街子风景区,此处古木交错,两岸天巧成方正规则的石垣,阳光照映下,岸上、水上交相辉映的石“龙” 随波游动,故名为 “龙街子”。槟榔江景区,一路落英缤纷,山影摇曳,使人恍若步入仙境。


有时傍晚我游荡在龙街子,耳旁微风徐徐,江中林立的怪石,在水花的拍击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幕幕神奇的人物在我眼前闪过: 朗外河善良聪慧的花龙女子,旧城龙塘心地善良的白龙,贺罗河驻守边关的红龙,作恶多端的尤街子的黑龙,浑水沟里黑龙凶狠狡猾的丈母娘——老母猪龙,英俊善战的小伙是勐来寨的冒弓相,美若天仙勤劳聪慧的姑娘是相帕寨的朗莫罕,勇敢顽强的老猎手。一个个人物、一句句唱词,拟人化的剧情,人魔相斗的场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顿时,心中有了大胆的想法,把它用傣剧的形式写出来,起名 《冒弓相》。


创作《冒弓相》的经过


为了提高我的创作能力,我尝试着对刀安仁编剧的傣剧传统剧目 《陶禾生》进行了整理,1982年,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这出戏产生于1888年,由干崖 (属盈江县) 新城土司傣剧班首演。该剧本取材于《聊斋》 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结构紧凑,比喻贴切,词句优美,很受傣族人民欢迎,是翻译改编汉族小说为傣剧剧目较成功的作品。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从中受益匪浅,为我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造牲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牲。整个创作过程就是 “人的本质力量” 的外化过程,是感性生命活动对象化的过程,是作家 “自我实现” 的过程。我虽然不是作家,也没有创作过什么大部头的作品,但我有傣剧的演唱基础,有着神话故事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有着对傣剧割舍不下的爱,心中萌发出的一个念头就是,用盏西这里的景物设计人物和情节,创作一部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傣剧,了却我多年的梦想。


《冒弓相》 是一次艰难的创作经历,毕竟我原来只创作过短剧,即兴创作过傣族山歌,要把一出完整傣剧写出来,那不是一件简单的活路。光是构思就花费了很长时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不可能有集中完整的大段时间来进行创作,基本上只能是在工作之余、开会间隙创作,更多的是自己挤时间来创作,往往是想起一点写一点,有时候重重复复的构思,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又弃之重写。在反复构思的过程中,我理出了故事梗概:小伙冒弓相和姑娘朗莫罕到龙街子赶集时,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而因黑龙抢朗莫罕引发战争,经历了生与死考验,天灾与人祸的磨砺,在上天人地与妖魔的斗争中,故事有喜、有恨、有悲、有憾,最后人定胜天。在勇敢正直的老猎人和善良众神龙的帮助下,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冒弓相与朗莫罕在战斗胜利、民众庆祝的欢呼声中,他俩喜结良缘。


故事中有三界,天、地、生灵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又有和人相处的相融和冲突,天、地、生灵,三界贯通,无形中贯穿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我给故事设计的是一个完美烂漫的结局,我的本意是,借助神话的力量,注人现实生活的意义,赞美社会的真、善、美,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结,升华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层面,让这出戏产生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


傣剧不论男女角色均用大嗓演唱。各地区的演唱风格又有一定差别,如芒市地区的演唱较委婉,盈江、陇川等地的演唱则较为纯朴铿锵有力,而梁河县萝卜坝的罗岗一带,由于吸收了当地山歌演唱方法,即形成段落结尾音微升高以及在结束时出现一种类似泛音的气回声等特点。我创作傣剧要用什么唱腔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我尝试着写一段,唱一唱,感觉好了再写第二段。盈江调、芒市调、山歌调、叙事调我都尝试着选用,只要符合人物性格的就定下来。多种唱腔的使用,使我刻画的戏剧人物丰满而传神,充满悬念和张力,显得不那么呆板,一个个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跃然纸上。


剧本经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后,被德宏州傣剧团选为演出剧目进行公演,受到傣族群众的喜爱,这部剧作也成为傣剧团的保留剧目。


……



本文节选自《苦乐春秋话人生》刀安钜 著,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