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评剧团始末

友情提示: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上角蓝字“图文乐亭”,关注本公众号,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本文资料来源:《乐亭文化志》/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乐亭县著名演员王桂枝在劳动工地为群众演唱京剧《龙江颂》选段

乐亭县影调剧团演出影调剧《渤海春潮》剧照

乐亭县剧团演职人员和县领导、北京戏剧专家在人民会堂门前合影



乐亭县评剧团前身是滦县评剧团,演职人员 50 余人。1958 年 12 月,魏紫臣从滦县调任乐亭县县长,滦县评剧团成建制调入乐亭,改建为乐亭县评剧团。由崔连山任团长,王锡友任书记,赵建群任编导室主任。编导室其他人员,池汉章(音美)、刘春秋(音美、编剧)、宁慈宴(编剧)。


演员阵容 :水金珠(旦、青衣)、 禇月桥(小生、文武老生)、白艳萍(青衣)、刘金霞(青衣)、张品三(三花脸)、董月华(武生)、 李德奎(教师)、洪媚兰(旦)、孙玉亭(彩旦)、雷桂英(彩旦)、 周惠兰(小生)、张蕴璞(旦)、崔雅秋(小旦、彩旦)、王宝华(三花脸)、范建华(小生)、张洪(武生、三花脸)、杨晓薇(武旦)、杨金生(生)、张淑珍(刀马旦)、孟祥花(旦)、宴丽荣(旦)、高丽双、铁瑞光、张维华、刘小霞、刘玉霞等。随着剧团的发展还培训了一批青年演员。剧团备有画工、木工、电工、发电机手等相关人员。随着总体规模的扩大,将后台建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对舞台美术、布景的设计制作也不断改进、提高。道具由传统一桌两椅发展到屏风近景和灯光远景,并配置了音响设备。


评剧团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壮大,在演唱水平、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并培养出一批艺术新人,也创作改编了一批优秀剧目。为提高演出质量,适应观众的需求,千方百计添置服装道具。1965 年,投资万余元专门从苏州订制了新编历史剧《百岁挂帅》的全套服装。当时共有服装 16 大箱,可供 130 出戏演出。剧团在广大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剧团制度健全,管理有方,演职人员思想稳定,积极努力,团风正,队伍整齐,业务水平较高。在推陈出新等方面,数年当中多次受到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表扬和奖励。


1968 年,剧团一度停办。演、职员有的被遣返回家,或被派送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随着形势发展,1968 年 11 月,从农村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和原留团 30 余人组成“思想文艺宣传队”。派何宗禹任队长,与魏幼芝、石身勤、刘永福、王树彬等组成领导班子,县委派孙德儒为指导员,军管部门派裴春贵为军代表。宣传队在县革委会和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工作,编排了一些短小精悍文艺节目,在乐亭城内和全县农村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宣传队排演节目《万里赶马炼红心》,是以乐亭县模范人物石士身事迹为内容,融入乐亭大鼓为演唱基调,京剧《挡马》武打为表演动作的创新作品。在唐山地区演出后,引起领导和广大观众好评。


1970 年全国普及“样板戏”,宣传队也把重点转移到学习京剧上来,排练《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等。


1971 年将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建为京剧团,一连排演了 3 出大戏,造就出一批具有一定演唱水平的青年演员。《沙家浜》一剧参加全专区调演受到广大观众、兄弟。县观摩人员以及各级领导一致赞许。


1971 年,乐亭县发生了渔民春季抢冷海夺高产,出海捕鱼,因天气突变,气温下降,将出海渔船冻在海里,经八方支援才得以脱险。此事震动了地区、。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以此素材组织县、地区文艺创作人员张建国、单学鹏编写出剧本《冰海战歌》。经有关专业人士商讨,决定以影调唱腔形式演出。为扩大演出阵容,提高演出水平,先后将原评剧团演员洪媚兰、王桂枝等召回剧团,担纲剧中主角。剧目内容突出、形式新颖、唱腔优美,演出后即受到县、地区领导重视,决定参加省现代戏调演,力争在省调演中取得好成绩,特聘请中国歌剧 舞 剧 院 金 紫 光、北京昆曲剧院著名导演马祥麟、北影著名演员、导演李壬林,歌剧宝莲灯沉 香 的 扮 演 者 蓝珩,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作曲家舒铁民、著名指挥家王方亮等多名资深艺术家亲临乐亭进行指导。并由县创作组干部王宣龙又对原剧本进行修改,经集体商定将《冰海战歌》更名为《渤海春潮》。作曲家舒铁民帮助改进唱腔音乐,李壬林、蓝珩等指导排练,将舞台美术全方位进行了包装,从剧本内容、演出水平乃至舞台美术都得到了升华。影调戏《渤海春潮》,唱腔优美、音响设备先进,再加上演员们精彩表演,1973 年参加省戏剧调演,在省会引起强烈反响,备受上级领导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关注,纷纷要求乐亭影调剧团到全省各地区演出。结束后,剧团按省领导指示,先后赴邢台、邯郸和承德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均受到好评。


1973 年,省下文,将乐亭京剧团改为“乐亭县影调剧团”。接着,又排练了《海上红哨》、《海岛女民兵》等影调戏剧目。


1973 年何宗禹调离,派晁世惠为剧团负责人。,和晁世惠共同负责,期间排演影调戏《红色娘子军》。


1976 年,影调戏《渤海春潮》,精心加工排练,准备参加华北地区戏剧调演。因唐山大地震,影调戏《渤海春潮》未能参加演出。,赴乡间宣传。


改为影调剧团期间,排演的影调戏《海上红哨》,参加河北省小戏调演,深受领导和观众好评。


1976 年 10 月,,文艺大解放,一大部分被禁锢多年的传统剧目准予演出。


1977 年,影调剧团改为“乐亭县评剧团”。


1978 年春季,调王泰祥任书记,晁世惠为团长,高玉才协助团长做领导工作。后又调原剧团团长崔连山任副团长。当年秋,唐山专署评剧团著名女小生洪影由唐山来乐亭临时搭班,乐亭县城乡轰动,凭她演出的《十五贯 》、《小二黑结婚》红极当时。随之,乐亭县评剧团演出市场繁荣、收入累增。经过精心排练,一出《秦香莲》,连演一月上座率不衰。


1978 年 9 月,调派刘梦航任党支部书记。


乐亭县评剧团作为全县最大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先后排练演出《杨三姐告状》、《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甜蜜的事业》、、《韩英见娘》、《平原作战》、《海上红哨》、《审椅子》、《追报表》、《改婚期》、《送货路上》、《三看御妹》、《张羽煮海》、《逼上梁山》、《花为媒》、《茶瓶计》、《七品芝麻官》、《红龙仙子》、《枪毙驼龙》、《唐知县审诰命》、《锔碗丁》、《春留人间》等 30 多个剧目。


乐亭县评剧团逐步发展壮大,1959 年至 1980 年间,先后在剧团供职过的演职人员达 120 多人


女演员 : 才秀华、王文茹、王建军、王桂枝、石身勤、白艳萍、刘玉娟、刘杰然、刘艳萍、刘淑娴、安瑞娥、吴素君、张秀玲、张佩娟、张桂荣、张艳敏、张翠芝、李秀惠、李桂华、杨自华、肖艳芬、贡瑞霞、陈淑英、周艳娇、孟祥花、郝翠梅、艳丽荣、贾少花、高爱华、高清兰、崔雅秋、常淑珍、阎增霞、谢翠玉、董镜云(艺名水金珠)雷桂英、裴彩兰、戴永芬、魏雅兰(艺名洪媚兰)、裴慧茹等。


男演员 : 王田、王立新、王俊泉、王宝华、王鲜明、冯槐、史建新、石仲清、刘兴国、孙宝伦、齐玉荣、宋勇为、张洪、张力争、张印岐、张春华、李安平、杨文仲、杨建业、苏彦文、陆凤岐、陈立行、陈秀胜、周艳来、荀慧岐、赵建业、梁永红、黄彦明、董政、谢守新、谢章圈、韩松、鲁志强、褚月樵、裴德胜等。


乐队 : 王俊全、王树彬、王敏儒、冯宝成、冯喜瑞、刘永福、刘立新、刘志安、孙沛和、齐学智、佟玉凤、张旺、李梦武、李锡玲、肖安祥、陈山、费长贵、赵德山、郝俊明、夏恩楼、贾兆平、贾庆武、郭钊、高建民、高顾行、石士祥、康锡民、曹永祥、裴作成等。


舞台美术 : 王儒、王永祥、刘从中、肖运亮、孙文品、朱恒田(兼管帽箱)、宋君孝、谷绍宏、姜福仁、赵玉明、谢恩志、裴宪中等。


业务室 : 宁慈宴、石永正(兼管衣箱)、刘文秩、李德奎、董月华、魏雅兰(艺名洪媚兰)。


后勤 : 刘秉公、孙井安、巩和、张述礼、张贺云、陈焕福、高延明。


县剧团多次更名,更改演出艺术种类,这在其他演出艺术团体是不多见的。凭着剧团实力,演员素质,不论是演评剧、京剧还是演影调戏,都具有相当高艺术水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唐山和秦皇岛地区、河北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名。


1981 年 2 月,高玉才任评剧团团长,刘梦航任书记。


由于演出市场逐渐低迷,剧团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青年演职人员又因转工、工资等问题思想不够稳定,老演员因待遇问题,思想也有波动。剧团演出收入下降,日常开支难以为继。


1981 年 11 月,经县政府批准剧团正式解散,大部分剧团人员安排在县内企、事业单位或调转县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