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快要上路了吗?安全吗?

点击上方“三亚快讯” 可以订阅哦!

日前,北京发放首批自动驾驶车辆路测牌照。最近一个月,上海、重庆等地相继开放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实测……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成熟吗?离真正上路还有多远?安全如何保证?围绕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技术成熟吗?

搭载可360度扫描的64线激光雷达、可探测150米距离的毫米波雷达、惯性导航系统……22日,5辆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亦庄首次上路实测。而3月1日至15日,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已经在上海嘉定区进行了超30个小时,500公里测试。3月16日,重庆宣布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开展合法“路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进入路测的汽车,大多处于半自动驾驶到高度自动驾驶阶段,并不能完全做到“无人”。“开放道路测试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总经理张程说,开放道路是更加自然的交通环境,有利于搜集实测数据、了解自动驾驶汽车的不足。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5级。目前我国部分量产车型加装了L1级辅助驾驶系统,少数高端车型加装了L2级半自动驾驶系统和L3级高度自动驾驶系统,L4级超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和L5级全自动驾驶系统仍处在研发和实验阶段。


据了解,百度今年将联合金龙客车推出L4级自动驾驶微循环巴士“阿波龙”。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计划在2020年底前实现L4级自动驾驶。


传统车企也争相抢占科技制高点。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介绍,2018年将量产L2级智能化车型。力帆实业集团总裁马可说,力争今年实现L3级技术水平。


企业摩拳擦掌的背后,是政策的支持。2016年底,工信部、财政部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创新发展重点;进入2018年,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出台允许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的相关文件;雄安新区将打造智能出行城市;重庆将建设占地4000亩的测试示范区……


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到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600亿元。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达107亿元。

离真正上路还有多远?

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快要上路了吗?从各地路测反馈的信息看,自动驾驶汽车要想上路,还需跨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诸多障碍:


——数据积累。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比如,德国一家公司给软件输入了1000多张不同图像的“前方停车标志”,以便汽车即时识别路标。


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统一道路标识来实现,比如上海提出推动信号灯标准化,但这一改造的成本很大。此外,中国道路上的人流量、车流量很大,路况也更加复杂。


——高精度地图研发。长安汽车等企业认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最缺的是给车“看”的高精度地图。百度正在加紧编制北京首批确定的33条、105公里测试道路的高精度地图。


——高可靠、低延时网络。目前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


——法律及政策支持。马可说,虽然多地出台了支持路测的细则,但目前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都是在有人驾驶的前提下制定的,如果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要上路行驶,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修改。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时间表的预计,工信部等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称,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马可认为,传统车企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路要走。李斌则看好2025年的时间节点。


安全如何保证?

美国打车软件服务运营商优步3月19日证实,该公司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进行测试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导致一名路人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在北京工作的张丽峰说:“虽然有人驾驶汽车也不是百分百能保证安全,但自动驾驶模式万一出了事故,如何界定是车企的责任还是人的责任?”


对于测试期间的交通事故,北京明确,测试单位必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赔偿保函。事故按照现行规定处理,并由测试驾驶员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目前,上海的开放道路测试区周围已经树立了提醒告知的标志,告知其他汽车驾驶员这段范围是测试路段,避免隐患。


此外,专家建议,应提升道路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汽车路测的安全性。比如,综合路测汽车的车速、地理位置以及所在路段的限速,可以判断出是否超速。

从长远来看,驭势科技首席架构师彭进展认为,“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核心场景,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城市整体交通运营的综合性问题,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规划、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需同步实现突破。

新闻多看点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在人工智能产品领域取得新突破,成功研制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功能样机。该产品可以移植到方寸几厘米大小的嵌入式芯片中,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实时准确智能感知,在目标识别准确率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智能驾驶公开数据集KITTI上,一般的目标识别准确率最高为90.55%,处理一幅图片需要4秒,但“智能辅助驾驶”团队的算法可以达到90.05%的准确率,处理一幅图片只需要0.03秒,系统功耗不足5瓦,能够有效降低追尾碰撞事故、迎面碰撞事故以及路面相关事故。


目前,该团队已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多目标检测与识别、可行驶区域分割、车道线检测等,并在深度神经网络压缩、深度神经网络编译工具链和智能加速引擎等方面形成了技术优势。


据该团队负责人郭睿表示,场景语义分割是让计算机理解它“看”到的图像代表什么,深度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自行提取高层语义特征,排除逆光、向光、阴影、缺损等因素对目标检测的干扰。目前,该团队已经与某汽车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其提供智能摄像头。


此外,针对军用车辆驾驶环境中光线复杂多变、夜间行军禁止照明等特殊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团队正在研发融合可见光、红外与毫米波雷达的新型智能传感器,满足军用车辆全天时、全天候辅助驾驶的需求。该团队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方面积累的先进技术,正逐步在武器系统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智能指控等领域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思路和方案。


作为智慧总体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不仅与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建立深入合作,积极从外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也积极鼓励青年设计师,研发军民两用人工智能产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快速落地的新技术反哺到军事应用,发展自主的军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郭睿表示,“智能辅助驾驶”团队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工程化与产品化工作,并与相关汽车厂联合开展功能测试与量产试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小规模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