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你内心的“恐惧”是否还在历历在目?

  

  前天参加了天音心理电影赏析,本次的电影主题是《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非常经典的心理电影,每个人物的心理都很有特色值得细细品味。1992年该片获得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5项奖项,此外还获得了第49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等奖项。


  《沉默的羔羊》获奖无数背后真正吸引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对电影主角汉尼的洞察人心的能力崇拜的五体投地,如果《沉默的羔羊》是作为恐怖片的话最恐怖恶魔不是剥女人皮的比尔,而是吃人的汉尼拔这个大恶魔。多年前看过,这次在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的电影赏析活动中再次观看时我看到的更多是大恶魔汉尼拔的内心的恐惧和无力,食人魔汉尼拔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看完《沉默的羔羊》后对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词汇之一应该是“贪图”,野牛比尔的疯狂行为出自自己的贪图,最后其实也是死在了自己的贪图上。牛水比尔的这种“贪图”其实是大家都有的人性之一,探究比尔贪图的背后也会发现比尔的恐惧,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的永恒的主题。贪图是人们的追求,恐惧是人们都想逃避的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东西,这两者在我看来都是都可以致命也可以让人们生活的很好,这个钥匙就是《沉默的羔羊》出现的第二个重要的词汇“转变”。


  女尸体口中被塞了飞蛾,恶心的飞蛾长大后可以转变为美丽的蝴蝶,电影中一开始呈现了每个人物想要“转变”的需求,野牛比尔希望的“转变”成女人、主人公的克拉丽丝希望的“转变”是夜里不要再听到羔羊的尖叫、食人魔汉尼拔的希望的“转变”是希望拥有一个景观而不是一个风景画。



  本影片为什么叫《沉默的羔羊》,这是出于女主人公克拉丽丝的一个童年的最痛苦回忆。克拉丽丝幼年失去母亲与爸爸相依为命,10岁的时候做警察的爸爸被坏人杀害,不得不被寄养到亲戚家中。这个亲戚是农场主,有一天的晚上克拉丽丝听到了“像婴儿般的尖叫”,她顺着声音看到了他们正在宰杀羔羊,当克拉丽丝想救羔羊而放开栅栏的门以后发现羔羊们一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最后克拉丽丝实在没有办法抱着一只羊逃走了,但是这个羔羊好重好重没有水没有食物,最后没有走几公里就被农场主抓住了,农场主对这个事情非常生气就把克拉丽丝送到了孤儿院了。长大后即便到了FBI,克拉丽丝半夜总是容易被惊醒,梦中仿佛又听到了羔羊的尖叫。?”


  我觉得“你心中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么?”这是影片对所有观看者发出的提问,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最深深吸引每个观众内心的最大的冲击。如果《沉默的羔羊》只是警匪片的话,故事中的情节永远是属于犯罪者和受害者,但是如果《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心理电影时“你心中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么?”用这一句话直指了人们内心中不想面对的内心的“恐惧”。



  每一个人的都有内心的“恐惧”,这个“恐惧”或许已经是成年人的你或许已经压在潜意识下已经无法感知,或者幸运地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释放,或许你现在还能清晰地看到“内心的恐惧”,《沉默的羔羊》成功之处在于用沉重和压抑、快要窒息的方式又激发了观众的“内心的恐惧”。



  影片中食人魔汉尼拔分析比尔时说了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是天生就是杀手”,仿佛也是暗示和提醒我们“我也不是天生就是食人魔!”。野牛比尔”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比尔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他去过三家变性手术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绝……懂心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童年阴影或者早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影片中没有过多地分析比尔的心理,但是通过比尔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知道继母的虐待对比尔现在这种变态的剥皮行为是脱不了关系的。在深入分析的话比尔内心是充满着“恐惧”的,因为恐惧继母的虐待仇恨女性又希望像女性一样的拥有控制权,所以就产生了不可能得到的“贪图”,贪图变成一个女人想给自己做一个用女人皮做的裙子。其实比尔最终得到了女人皮做的裙子,未必能消除内心中那份“恐惧”。


  电影女主人公克拉丽丝的“恐惧”相对是更容易看到的,克拉丽丝恐惧杀死羔羊的那个场面,我们都知道幸福的时刻会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同样的恐惧和害怕的场面也会历历在目永生难忘,想忘记和想逃避都是徒劳的。对于一个正常的10岁女孩而言晚上杀羊的场面也未必恐怖到克拉丽丝那样,“羔羊的尖叫”十几年来像个恶魔般折磨克拉丽丝,因为这个恐惧还连接着父亲的死亡。本身克拉丽丝是幼年丧母,父亲又当爹又当妈的拉扯克拉丽丝非常不容易,相依为命的父亲突然有一天不见了,留下孤独的她被寄养到陌生的亲戚家。亲戚家的地理位置、房间、人际关系等全都是陌生的,这种未知的恐惧与死亡的恐惧掺杂在一起,当听到“羔羊的尖叫”,杀死羔羊的恐怖场面与前面两种恐惧汇合在一起,面对这样的恐惧克拉丽丝选择的是抱起一只羊逃跑,从克拉丽丝的人格特点上我们可以知道她是非常勇敢的。电影的最后克拉丽丝单枪匹马闯进比尔的住所最后击毙比尔的行为中也也可以证实,克拉丽丝是非常勇敢的。我在设想如果克拉丽丝当时看到“羔羊的尖叫”后的那种恐惧,如果没有条跑那未来的人生会怎么样?会不会像野牛比尔一样被恐惧吞噬了美丽心灵,做出变态的事情呢?



  关于食人魔汉尼拔的“恐惧”,我只能说心理越变态的人的童年创伤肯定是最大的。跟野牛比尔相比食人魔汉尼拔的可怕等级不只是翻了一倍,可以推测汉尼拔的童年创伤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到的。影片中克拉丽丝第一次去见汉尼拔的时候,汉尼拔说过一句话“不要尝试测试我,上次有个警察测试我,我把他的肝配蚕豆吃了,还有红酒!”然后对克拉丽丝发出呲呲呲的声音,这种恐吓背后也显示了汉尼拔内心“恐惧”,害怕被实验和测试当做非人类而对待,用恐怖的事情想吓唬克拉丽丝,带给克拉丽丝很大的恐惧感,这个恐惧感正是因为汉尼拔内心中也有着巨大的恐惧才会成功的把恐惧带给别人。我觉得就像心中有爱才可以给予别人关爱、有了钱才可以花钱一样,内心没有巨大“恐惧”的人无法把恐惧感带给别人。


  我看了其他人的关于《沉默的羔羊》的评论,上面说汉尼拔幼年时目击了自己的妹妹被烹饪,最后自己也加入到其中了。这个是否是汉尼拔真实的幼年创伤无法证实真伪,不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对于幼年的汉尼拔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恐惧”呢?变态的非人类思维的行为,不仅是给到了巨大的“恐惧”,最后可能出于自己也被烹饪的恐惧也加入到其中,心中的正义被原始的恐惧早已吞没,把人性扔进了垃圾桶,发生心灵的扭曲和变态也是无可厚非的。心理学角度这个是食人魔汉尼的幼年心灵创伤,根据佛洛伊德的心灵创伤的定义,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很高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了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根据创伤的定义,每个人童年多少都会有些无法及时正常适应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永久的扰乱我们的心灵,特别是恐惧和恐怖的感受,这种内心的“恐惧”严重时会不时地历历在目,不严重时也会躺在潜意识中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记得看完《沉默的羔羊》后,杨洋老师询问大家《沉默的羔羊》这个影片到底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当时讨论侧重“贪图”和“转变”来分析总结的。贪图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但是贵在需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像比尔一样贪图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损人利己的贪婪最后都是自取灭亡的。关于“转变”,克拉丽丝的“转变”是做的最好的,克拉丽丝勇于突破内心的恐惧,通过克服恐惧迎来了新的“转变”,抓到野牛比尔后不仅自信和事业双丰收,心中的羔羊也不再尖叫了。其次是食人魔汉尼拔的“转变”,,如果他不再吃人也许警察就再也不会找麻烦。最糟糕的“转变者”不言而喻就是野牛比尔。这三个主人公都是心中都是渴望“转变”的,获得“转变”方式越正常越容易实现。


  电影赏析活动的最后,杨洋老师也询问大家“你心中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么?”而结束了。回家后有充分的时间和思考后我觉得通过《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我心中的尖叫的羔羊”,通过分析和心理疏导,我接纳了这些“尖叫的羔羊”。



  最后想总结一下《沉默的羔羊》观后对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个启示是请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用爱心多关爱自己的孩子,食人魔汉尼拔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杀人的,未来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童年创伤是负相关的。童年创伤越大,长大后心理越不健康,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或者变成了“坏人”,请不要责骂孩子需要忏悔的是父母。第二个启示是即使“童年有创伤”,请像女主人公克拉丽丝一样选择勇敢,不要被“恐惧”吞噬了美丽心灵,用自己的勇敢面对“恐惧”并战胜它,那么你也可以抓到“野牛比尔”获得成功。如果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勇气面对内心的“恐惧”时,请至少学习心理学或者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就像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的杨洋老师一样,内心的“恐惧”会因逃避和不去面对只会不断增加“恐惧”的力量,不会自动消失。如果“你心中的羔羊还在尖叫”,恐惧“恐惧”时不要忘记,其实你可以像克拉丽丝一样的“转变”。愿飞蛾早日飞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