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届奥斯卡获奖重磅电影推荐!

《鸟人》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与朱丽安·摩尔分封帝后可谓众望所归,两人的作品分别是《万物理论》和《依然爱丽丝》,《少年时代》大热倒灶仅获得最佳女配角,而《布达佩斯大饭店》拿下四项技术大奖。有意思的是,这次获大奖影片中角色几乎都一定程度上“有病”,不是患上妄想症,就是阿尔兹海默病,还有奇怪的卢伽雷氏症。呃,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健健康康!

 
《鸟人》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原创剧本
最佳摄影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携众主创登台领奖时开玩笑说:“咋让我这个英语最不好的人发言?”伊纳里图致谢时居然忘了感谢妻子,还是迈克尔·基顿提醒他才反应过来:“你知道的我爱你!”随后,迈克尔·基顿站过来大喊:“站在这里的感觉太好了”似在自嘲刚刚在影帝之争中惜败。

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老年危机的故事。老家伙基顿当年扮演动漫改编动作大片《鸟人》成名,但他也被盛名所累,现在不光事业不得意,还想依靠自导自演百老汇舞台剧来咸鱼翻身,但是这条路无比艰辛、状况不断,临上演了男主角还被灯砸伤头,为了挽救这舞台剧他还卖房凑钱。另一条线索,他的私人生活也一塌糊涂:情人怀孕了,女儿被毒瘾纠缠,跟他排戏的女演员,还有爱德华·诺顿扮演的男配角也在不断地挑战他的底线,他变得无比迷惘、惶恐,甚至出现妄想症,差点像鸟人那样从楼上“飞”下去。

影评人都对这部电影12个长镜头的无缝链接异常赞叹,不点赞好像不够专业,因为看起来全片就像是只有一个镜头,影片摄影师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长镜头只是一种技巧,哪怕它让影片成为一气呵成的流动的画卷,好电影其实更重要的是叙事。《鸟人》对文艺界进行了无区别扫射式嘲讽,从好莱坞、百老汇到演员、导演、评论家、记者、社交网络,要么为名为利,要么哗众取宠。与《鸟人》辛辣的黑色幽默相比起来,《一步之遥》的表达就差得远了。影片也因此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奖。

从形式上来说,这部电影在某些地方让人想起前年戛纳电影节上波兰斯基的那部《穿裘皮的维纳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剧院里。但后者是在固定空间通过最简单的两个人的表演来演绎无数可能。《鸟人》从角色到剧情更加复杂,而且也不止一个场景。《穿裘皮的维纳斯》中巴黎的小剧场显然不如《鸟人》百老汇西44号街的圣杰姆斯剧院。所以化妆间天台等场景,也都成了出彩的地方。

几位演员的表演,虽然有人觉得异常出彩,但其实包括爱德华·诺顿在内,都略显夸张。基顿的表演很到位,举手投足都是戏,表情在悲伤和欢乐之间转换自如,但想起来他这基本算是本色演出(基顿在拍了两部《蝙蝠侠》之后跻身一线,之后拒绝再演第三集,之后一直不得志),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当然,这两位都有裸戏,裸男的肉体还是可以流一下口水。还有,还有,这个戏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有《宿醉》里面那个胖子,当然,不是他的,在《宿醉》里面露屁股已经是底线了,估计也没人对他的背面全裸感兴趣。


《万物理论》

最佳男主角


影片在多伦多首映过后,前来观看的霍金流下一行眼泪:“我觉得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非常棒,有时候我还会恍惚觉得他就是我呢。”埃迪·雷德梅恩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居然跟《植物大战僵尸》有关。下文将会详细解释。

和《美丽心灵》一样,《万物理论》也是一部关于科学家的传记电影。这里的霍金跟《美丽心灵》里的纳什很像,他们都是在party上装酷秀智商把妹,都得了不幸的疾病,但他们又都在精神世界凌乱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弃用自己的智慧观察和思辨这个世界。但从故事上来说,《万物理论》比起《美丽心灵》显得单薄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提到了他跟吉普·索恩打的那个关于黑洞理论的著名的赌:。关于这一点,看过《星际穿越》片花中关于吉普·索恩采访的人,都会觉得很有那么点会心一笑的意思。
《万物理论》的主要着墨点,其实是霍金和他第一任妻子简的爱情故事。电影其实解答了不少人对于霍金生活的一些好奇。比如,他的病是怎么得上的,他为什么不能说话,他妻子又是怎么给他生下三个孩子的……等等。但是,对于霍金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也就是关于霍金赖以成名的黑洞理论,在电影里几乎没有反映其诞生过程——只有几个镜头是关于霍金论文答辩的,却没有说过他的这些设想的灵感来源于何处。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能在颁奖季斩获某些最佳影片奖,倒不如说它在表演奖项上更有成就。男女主角埃迪·雷德梅恩和费莉西蒂·琼斯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演技。就男主角来说,埃迪·雷德梅恩扮演霍金,为此他向曾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设计僵尸动作的舞者学习肢体语言,在电影中,他从一个正常人演到霍金卢伽雷氏症病情发作之后,尤其是后面很长一段时间要呈现歪着脖子抽搐着嘴角的无力状态,而且从外形到动作细节都将现实中的霍金学了个十足,这种模仿的功力绝不简单——哪怕只是歪着脖子斜靠一边肩膀,这样的姿势保持两个小时你试试?所以,这电影拍完他居然没因此患上颈椎病,实在是个奇迹。
如果说男主角最大的成就是“模仿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那么女主角最大的特色就是演绎出了霍金前夫人简的灵魂。其中对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细小情绪的拿捏,已经到了“入微”的地步。比如,你可以一眼看出简对一个男人“有意思”,但再看一下,你又会基本笃定简和那个男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虽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根据简的回忆录改编,但将这种感觉完整地呈现出来,也的确算是大师级的演出了。

拿下奥斯卡的埃迪非常激动,上台领奖时连连喊WOW:“我要感谢了不起的霍金一家。感谢导演、感谢影片其他主创,感谢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妻子汉娜,我们就要有小宝宝啦!”


《依然爱丽丝》

最佳女主角


朱莉安·摩尔上台领奖时说道:“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这里,去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的经纪人,我的家人、父母。所有阿兹海默的患者需要被关注,需要发声、很遗憾我们的制作人理查德不能出席,当他在被诊断出ALS之后,他选择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感谢我的丈夫,谢谢你给我一个家。”

《依然爱丽丝》改编自同名小说《我想念我自己》,爱丽丝·豪兰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她是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三个孩子都已长大并各有自己的追求。五十岁那年,爱丽丝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她还突然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迷了路。她患的是阿尔兹海默病,她的记忆跟不上遗忘的脚步,她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失去了与外在世界的连结。她渐渐记不起女儿的名字、想不起丈夫的面孔,她眼中世界的模样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在家人的浓浓爱意陪伴下,她勇敢地为每一天而活,为当下而活。她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她还是爱丽丝·豪兰,一个坚强的女人。

单从剧情简介来看,我想你已经能够明白朱莉安·摩尔得奖的原因,她有如此之大的发挥空间,电影简直就是她的演技秀。


《爆裂鼓手》

最佳男配角


你以为每位老师都像罗宾·威廉姆斯那样春风化雨吗?有些老师恨不得把你生吞活剥。你以为所有学艺术的学生都能《名扬四海》吗?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在当演员,相反大把人在做生意。你以为搞了艺术就大把前途吗?实际上,《爆裂鼓手》中有张贴在墙上的海报足以让你醍醐灌顶。

影片片名Whiplash,指片中乐队演奏的爵士乐作品,同时也有“鞭打”的意思。实际上,获最佳男配角奖的西蒙斯在《爆裂鼓手》中扮演的这位狼虎老师,名叫弗莱彻的爵士乐教授,暴躁、喜怒无常,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组成一个乐队,然后一遍遍地排练,但是,他给学生排练标准之严格,骂娘词汇之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简直就是等同于用鞭子抽学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弗莱彻让内曼等3位鼓手竞争首席鼓手的位置,让3位鼓手打Quarternoteequals 330 (4分音符速度330),看谁打得好。这意味着每分钟330个4分音符,每拍只有0.18秒左右!除了速度之外,节奏、音色也都要不差一分一毫,谁打不准就不许回宿舍休息,难怪片中这3位算得上是耐操的鼓手最后都奄奄一息,垂头丧气。

美国就像是一块美丽的冰,在冰上滑行的每个人都很体面,但如果你停下来,就会被冻死。很多人都被激烈的竞争和对成功的渴望逼疯了。跟弗莱彻相处不到10秒你就会感受到他的狂躁症有多严重。他信奉“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这一套,以大吼大叫的酷烈方式威逼学生苦练以突破极限,直至成名成家。如果你看过《全金属外壳》的话,就知道这种教官是多么变态地严格,哪怕你只有一个微小的走音,弗莱彻都会毫不犹豫地用各种三字经尽情侮辱你,“软蛋”、“娘炮”、“怪不得你妈当年抛弃你”——当着所有人的面。没错,弗莱彻确实有学生当上了林肯中心首席乐手,但那个学生上任不到两年就上吊了,原因被推测为当年上学时精神压力过大后遗症。偏偏20岁的男主角内曼也是个爱较劲的主儿,于是就和弗莱彻教授开始了一段“男人的争斗”,一段浴血(是真的,虎口爆裂)的音乐旅程。


《少年时代》

最佳女配角


在整个颁奖季,《少年时代》共拿下了140个奖项和其它121个提名。但没有拿下奥斯卡大奖,仅仅得到最佳女配角。。林克莱特对语气和时机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带着观众游走在片中主角、这个孩子6至18岁经历的欢乐和苦涩之中。《少年时代》也吸收了林克莱特著名的《爱在日出日落时》系列的精髓,只不过这次不是一夜,而是12年的时间。因此,电影也成为一部像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那样的百科全书,里面满满都是人生经验、记忆、怀旧、乡愁。

拿下最佳女配角的帕特丽夏·阿奎特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那位落寞的母亲,她的最佳表演时刻就是在男主角长大成人离家那一刻,感慨人生怎么过得这么快,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溜走了,而自己也老了,这就是时间流逝,这就是生活。


《布达佩斯大饭店》

最佳原创音乐
最佳服装设计
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很多人为这部电影在本届奥斯卡上只获得了4个技术类奖项喊冤。但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告诉你,他真的是对这部电影喜欢得五体投地,或者说对电影里的那些所谓隐喻和结构无比欣赏,你可以直接骂他装逼。因为能够理解这电影“诸多层次”的人,实在是万中无一。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个名字本身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个故事跟匈牙利、跟布达佩斯本身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电影取景在德国。当然,。欧洲文学的死忠粉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茨威格的痕迹,但是,这本来就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原意。在他看来,茨威格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描写饭店最多的作家。所以,这部电影最后致敬感谢的第一位,就是茨威格。因为他是电影的灵感来源。
《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精致。精致到极点的二三十年代欧洲范儿。这种高度的还原与模仿,让他们拿到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这三项大奖。这种精致其实也很茨威格。据说茨威格本人就干过不少追求精致的事情,比如,收藏歌德的手稿,拥有贝多芬用过的书桌……作为一个富裕的犹太人,茨威格曾经下榻于欧洲各地的豪华饭店——所以,他笔下出现那么多饭店里发生的故事,简直就是理所当然。
从电影的故事来说,其实《布达佩斯大饭店》算是很多小说故事的合体,几乎集中了茨威格诸多小说的主题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能够明显从电影里看出的,比如《一个女人生命中的24小时》说的就是饭店里的丑闻,当然还有主人公的身份设定,看起来就很像托马斯· 曼的《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那部小说里,主人公也就是个巴黎大酒店的搬运工。但是,正如很多人写作时喜欢拉很多名人名言来为自己助阵,结果导致自己的文章不知所云一样,这次《布达佩斯大饭店》也因为出处过多、讲究太多,导致剧情本身看起来略显荒诞,让你有种隔了一层在看戏的感觉,缺乏这次参加奥斯卡的《鸟人》、《少年时代》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所以,得不到大奖并不稀奇。
如果从表演来看,《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最赞的是古斯塔夫和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古斯塔夫的拉尔夫·费因斯,在《英国病人》、《汉尼拔红龙》里面的表现都很出彩,但能让人记住的还是《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和《辛德勒的名单》中冷血无情的德军军官。至于德米特里,你不觉得阿德里安·布劳迪那张脸实在太熟了么?


《修女艾达》

最佳外语片


在去年末各大电影颁奖季中,波兰的《修女艾达》成为了大赢家,在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文艺气息浓郁的电影更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电影好似一段平淡的归乡散记,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的女孩儿艾达在正式宣誓之前,返回家中拜访世上唯一的亲人姨妈旺达。在旺达的带领下,她们在郊野开车寻找艾达父母的下葬之所,而一切有关生死、历史和的宏大命题,在这趟短途旅行中,如洪水一般灌入两个个体的生活。黑白摄影、4:3构图、固定镜头,《修女艾达》是一部不动神色散淡小文,带着东欧电影一贯的阴郁冷峻。艾达寻根的过程,又是对波兰反犹历史的检讨,是导演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向历史投去的一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侮辱与损害的波兰,在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种种方式检视历史留下的创口。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影片,则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种种悲剧时刻定格。《修女艾达》并未直接投身这段历史之中,而是通过艾达追踪父母下落的旅程,用“当下”折射历史。波兰至今仍旧经受着后遗症的折磨,到底何处才能找到医治的良药,电影提供了两种可能。

这两种可能,分别由电影的两位女主角表征。修女艾达代表的救赎,是苦难之后的圣洁。姨妈旺达,作为国家的检察官,。面对同一个伤口,旺达姨妈一边喝着烈酒,一边在乡间的小道横冲直撞,艾达则在晚间祈祷后,陷入小旅馆的黑暗中,任凭月光将十字架的阴影投在她的脸上。、犹太人、,也是电影试图厘清当代波兰社会的千头万绪。电影最后,两种信仰走向了截然不同的路径,一个通过自戕的方式,狠狠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另一个,在世俗的声色犬马中短暂行走一遭之后,仍旧用头巾裹起了漂亮的红发。借由此,导演表达了他的观念。

在黑暗中匍匐前进了太长时间的波兰,到了《修女艾达》中,仍旧呈现出一派萧条,冬季的大雪覆盖在破败的楼房上,乡村小酒馆里的爵士乐表演观众寥寥……把电影重新做成黑白,是当下的一股流行,这种黑白在《艺术家》和《弗兰西斯·哈》中,是潮流味浓重的复古,到了《白丝带》和这部《修女艾达》里,才真正展现出苍凉。电影画面的构图,每一帧都极为讲究,明暗的对比,以及始终处于画框三分之一以下的人物,制造出大量的视觉空白,更增添荒凉之感。配合镜头风格,电影的叙事也走着简约的路线,情节基本依靠画面而非对白推动。不过,面对内容的沉重,极简的风格还是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编剧的深刻让位于视觉效果的完美,电影尝试着通过个体生命片段四两拨千斤地回溯历史,却一不小心,让历史止步于精美的画面之前。电影之轻,终究还是没能托起历史之重。



——————————————

分享热门影讯,推荐精彩电影,“热荐电影(微信号:Goodmovie和你一起看电影,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