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自己的智慧?

职场闪电充

精选优质内容,已帮助百万职场人快速成长!



作者:李国东

授权来源:四海大成(sihaidacheng)


领导者有三种责任:给员工自信和自尊,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保持员工的精神和士气;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责任,让他们作为个体成长发展

麦肯锡公司创始人   马文·鲍尔

(作者拍摄于云南抚仙湖)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阐述的是待人处世方面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的成熟境界,人们都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有益启示,管理者也应该有所借鉴。


有能力做到管理者都比一般人聪明,而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自己的智慧呢?


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员工评价他们的领导,除了正面评价外,也有一些负面的看法。这些负面评价大部分是客观的,有根据的,需要管理者予以警觉。


有人说自己的领导很烦人,管得太细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

有人说与自己的领导沟通很困难,他听不进去大家的建议,自作聪明;

有人说自己的领导不能容忍员工犯错误,认为犯错误就是无能的表现,很多同事犯了错误便没有退路,只能辞职离开;

有人说自己的领导似乎太聪明了,什么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他面前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从来没有工作的成就感。


总之,企业员工对自己领导的抱怨或不满的评价不必一一列举,也列举不完,毕竟一个组织的问题是复杂而纷乱的。事实上,很多负面评价的背后是管理者的某些共性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并寻找解决之道,对于管理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一定很有意义。



如果一个管理者领导的多数员工都有相同的抱怨或负面评价,那么问题就真的是出在管理者身上了。

上面列举的现象在很多管理者身上都能发现,其共性就是管得过细,唯我独尊,没有意识去调动和发挥下属的工作潜力和积极性,不能接受别人犯错误,不能让员工找到自我价值感等等,抑制了管理者职能的发挥;也可以说这样的管理者没有有效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因为他们没有将组织的效能挖潜出来。


说到这里,让人想起一个曾经被企业炒掉的高管,被炒的原因姑且不谈,他在工作中的某个习惯倒是令人印象深刻。

每每当下属向他提出什么建议或想法时,他最后总是习惯而无聊地说一句:“这个我已经想到了。”

这样的管理者怎么能得到员工的赏识呢?又有哪个员工愿意不断地向他提出建议呢?



对于如何带好自己的团队,很多管理者都能谈得头头是道,可一到实践中问题就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仅就不能有效激发组织潜能而言,关键还在于一些管理者不能用理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加控制和收敛的自我释放,带来的可能是对组织成员的压抑和剥夺;好的管理者应该懂得适当地收敛自己,有效地释放员工,积极为员工的潜能释放创造条件。

(作者拍摄于张北草原天路)


有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管理者如同一个“矿工”,其员工就是矿藏,管理者的核心职责就是将矿藏开采出来,并发挥其应有的能量。


好的管理者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己一个人做到出色固然精彩,让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发挥出色更精彩,这也是企业对管理者工作成果的最大期望。


有些管理者可能过于聪明了,以至于担心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或者因为自己的聪明而看不到别人的聪明,因为自己的聪明而不能容忍别人的“愚蠢”,因为自己的聪明而来不得半点策略性的糊涂等,这些思维和习惯都可能有意识无意识地存在于管理者的头脑之中。


无论有意无意,这样的思维和习惯都容易让人忽略其他人的价值或优势,以至于作为管理者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矿工”的责任。



真正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有能力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聪明,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一点愚钝或糊涂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在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同时,一定要为员工施展聪明提供条件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成就需求,让员工真正找到潜能释放的感觉,激发团队的激情。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盲目认为所有组织成员都是聪明的,没有一点儿缺陷,也不等于相信所有成员的表现都会令人满意。


聪明的管理者要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面对员工的积极进取,面对下属的无意失误,面对年轻人有失成熟的激情或狂傲,管理者绝对不能冷水浇头,甚至应该策略性地装一下糊涂,用包容去培植组织成员的热情,用包容去凝聚团队的力量,这也是管理者领导艺术的体现。



以此看来,优秀管理者也应该学习一下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在工作中做到最大的包容。

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有点虚伪呢?不然,管理者始终不要忘了管理的对象,对他们的呵护和培养有时就是需要适当的虚伪。


如同老人带孩子,明知孩子有可能摔跟头,自己也不愿意看到孩子摔跟头,但现实需要孩子亲身尝试,只有在试错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否则,老人即使是智者,即使将全部知识都教给了孩子,但没有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管理也是这样,很多聪明的领导总是试图讲清楚一切,避免员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有些事情如果没有亲自经历,员工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信服。

因此,管理上的“难得糊涂”,会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成长和顿悟的空间。


当然“难得糊涂”也蕴含着管理者要不断修炼的空间,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矿工”。


-END-


作者李国东,四海咨询合伙人,首席咨询专家,北京大学MBA。曾在知名IT企业从事多年管理工作,兼任多家企业高级管理顾问或战略发展顾问。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四海大成(sihaidacheng),原标题《收敛自己,释放员工》。

 

长按下图 ↓ 关注“职场闪电充”(ID:workbetter66),为职场充电!

喜欢就点个赞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