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不做沉默的羔羊 让我们对校园暴力说“不”

这几天,小编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屏了,文章称自己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上学的儿子长期受同班同学欺凌,被同班同学用厕所的垃圾筐扣头,儿子因此出现失眠、易怒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当日,家长即向学校反映此事,然而却遭到了学校的不重视,认为只是孩子之间的小吵小闹。


虽然这篇文章受到了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孩子的母亲在文章中夸大了事实,但无法否认的是,校园暴力现象的确存在于我们身边,而且发生十分频繁。


,据调查,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校园暴力行为。校园暴力,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找到上百部的校园暴力视频,这些视频中,施暴者推搡、打骂、让受害者下跪、扒光衣服等行为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而这些视频、照片随后也会在网络上传播,还会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此时,这些施暴者不再是应受保护的未成年人,而是伤害他人的凶手。



在校园中,不少正值花季的孩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曾经做了一期以“致命的欺凌”为主题的新闻节目,讲述的是2016年4月23日凌晨,15岁的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绛县卫庄镇二里半的“网络快车”网吧被6人殴打4小时,随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在视频里,张超凡的母亲声泪俱下,哭着说:“你说你们是孩子,怎么忍心把他(张超凡)打死呢,一点活命的机会都不给他。”



是的,他们都是孩子,可被殴打致死的张超凡也才15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本低得离谱,甚至有网友高呼:“未成年人杀人不犯法。”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年满16周岁的人犯罪。依照法律负刑事责任;年满14周岁而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青少年,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保护了犯罪的青少年,也忽视了受害的青少年。



犯罪成本低,施暴者得不到相应的处罚,退学、赔钱,相比之下,受害孩子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当你的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他可能正在遭受校园暴力:


1.身体伤痕


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有可能是遭遇暴力。如果孩子大热天常穿长袖,可能是想遮掩。


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失


如果孩子的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家长就要留心了。


3.如厕习惯改变


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学校厕所很可能已经成为暴力场所。


4.自尊心受挫


孩子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


5.自我伤害倾向


孩子有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行为,家长都要高度重视。


6.不愿上学


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睡眠问题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时,他可以这样做:


1.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争取有机会求救。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当自己和对方的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以及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


5.遇到自己和对方力量相距不是太远时,可以考虑使用警示性的语言来击退对方的企图。但要避免使用恐吓性的言语,以免反而激发拦截者的逆反心理。


6.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7.如果孩子遇到校园后,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与专业人士交流,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8.孩子遭受暴力后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同时家长要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9.知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之后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孩子。


校园本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可有的孩子却在校园里受尽折磨。


当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时,家长要关心与信任,学校要重视并严处,不要让孩子孤立无援。


对于校园施暴者,小编只想说:



编辑:董佳妮(实习生)

来源:央视网、新京报、人民网(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曾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