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校园欺凌的包围圈,不做沉默的“羔羊”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5


2018年4月12日,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法院的一纸刑事判决书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本案的原告是背负了9年的“恶名”的王女士,9年前的她正值16岁,在读高一,却被同学们说成了“炫富”、“被包养”、“500块钱包夜”的一类人,她似乎也因此成为“学校公敌”。许多校友在贴吧里骂她,有的甚至素未谋面。若是有同学帮助她,那个同学就会被欺凌者们孤立或者是被欺凌者划入被欺凌对象的队伍中。



01


原本以为毕业了就可以摆脱校友诽谤的王女士,却未曾料想到无论是在微博、知乎、百度贴吧还是在母婴网站,她依旧是校友的攻击对象,抱团式的欺凌让王女士忍无可忍。终于,她不再沉默,起诉了带头欺凌她的校友蒋某。



02


这个晚到的上诉,再次把校园欺凌推入了大众视线。何谓校园欺凌?它是同学间欺负弱小、恶意人身攻击、敲诈勒索及殴打等行为的总称。大多数人知道殴打同学属于校园暴力,却对人身攻击了解不深。诽谤、言语羞辱都属于人身攻击,同样会引起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带来偌大的伤害,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活上,有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身体伤害。




03


,曾多次轻生。后来王女士开了店,却在生意高升的时候受到校友的人身攻击,使王女士抑郁症复发,生意也因校友诋毁受到影响。一切的恶意与偏见让王女士咋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些乐于把他人拖入“深渊”的欺凌者靠恶言恶语来彰显自己的能力,殊不知,他们在欺凌他人的时候就已经暴露出了内心的空虚和异化。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欺凌者的做法显然与社会倡导的“和谐友善”格格不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齿”。欺凌者亦是好事者,当他们的戾气无处安放时,欺凌他人便成为首选。晦暗的价值观和近于扭曲的获得感让他们从受欺凌者的眼泪和沉默中“成长”,使他们不以欺凌弱者为耻,反以为荣。



04


校园欺凌,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受欺凌的部分人,它还会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只是这种“病毒”带来的不是疾病,而是恐慌。部分人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或是已经成为了受害者,在高压下,选择逆来顺受,不敢发声。201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3.8%的学生会在遭遇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这些受害者对于自己的遭遇是羞于启齿的,不愿向他人倾诉,以沉默来保持“尊严”。可是,一味的隐忍真的可以捍卫尊严吗? 



05


似乎隐忍的结果并不如受欺凌者意,反倒在很大程度上催成欺凌者的肆无忌惮。认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并无意味着不“反击”,甘心做一只“沉默的羔羊”。反击,不是由一个受害者向一个新的施暴者的转变,去凌弱,也不是以牙还牙,蓄意报复,因为这样很可能会让事件陷入恶性循环,得不到有效解决。



06


以法律为盾,保护自己,王女士的做法是稳妥,颇具理性的。正如王女士微博中写的那样: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痛苦的事情应随风去,不沉湎不消极,才能尽早跳出校园欺凌这个“狼群”的包围圈。



作者 | 黄文静

编排 | 杨设华

编审 | 王昭丹 任继玲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