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豹——聊聊非洲、电影及其他

  | 大卫卫


写完快俩月了一直懒得改……

拖更太久了,趁着今天有空随便配点图片发上来吧~

啦啦啦

电影《黑豹》海报




赶在巴黎下映之前、国内上映之日看了《黑豹》。

 

观影过程中不断出戏。本以为只是个人体验,后来发现中文网络上有同感的竟是主流。

 

据说该片海外一片叫好(懒惰如我才不去查证),而国内则喊衰声不断。知乎上有一个高票回答,大致意思是就好比“洋大人们”拍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红龙》,里面全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假想;另一回答是美国的非裔们几代成长于此,早已割断了和母洲的联系,但对母洲总是有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和科技文化上的想象,这部电影主要满足的是美国非裔们的需求……

 

我并无意指责这部电影的是非。电影,尤其是商业片,其本质仍是一个商品。制作质量上,漫威的作品不会低于行业标准;商业性上,只要在主要票房一片叫好,那么制作团队便已出色完成了任务。

 

这部电影,就像是美国人为非洲所拍的《战狼2》。

 

观影过程中,也不时唤起我对“非洲电影”的记忆……

 


 

本科阶段,曾花了一学期学习非洲电影。

 

是环球时的一门课,African Cinema。老师是位非洲人,在美国教授非洲电影多年。我当时英语不好,他又有较重的口音(现在想来可能是掺杂了非洲方言和法语影响的英语口音),因此一学期的lecture听下来十分痛苦,勉强得之一二。

 

课上所用的教材。国外的书贵贵的


课后还要刷片。船上每个舱室有一台小电视,每日循环播放几门课所需的电影,往往错过了最合适的时间段,就要大半夜里爬起来补。波涛汹涌的大海、制作粗糙的非洲老电影和基本听不懂的口音,构成了那段时间的噩梦之一。

 

不过倒也收获颇丰。这片神秘大陆的电影历史、电影美学向我逐渐展开;除繁重的学术阅读和拉片外,在南非的field trip看了一部当地的剧情片,在Cape Town University电影制作的相关专业听了关于非洲电影史和当地电影发展历程的讲座,课外又刷了当地的商业片……航海回来后兴趣从电影转向了戏剧,除写毕业论文时又和德勒兹的《电影I》《电影II》纠缠过一段外,那段学习“非洲电影”的时光竟是自己与电影最后的一次厮磨。

 

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德勒兹《电影I》《电影II》


(真·不务正业!)



 

非洲电影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当地最早的电影是由欧洲人创作的,后面才逐渐了出现了本土的声音。早期由欧洲人所创作的电影,在视角上与现在的《黑豹》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是看《黑豹》时最让我痛心的地方,感觉上百年的发展过去后,代表“非洲”的这部电影仍是由欧美来发声)。由于殖民者的强大影响力,非洲电影中常常能看到英、法、美的文化符号。本土声音,对欧美文明常是向往的(至今还记得有一部电影中经常出现一段歌词中带“Paris”的魔性旋律,又是用廉价的老式录音机循环播放,非常洗脑),其中也不乏批判或对殖民历史的痛斥,但很少会到《黑豹》中这种“反向”的傲慢(这是我对《黑豹》不满的另一点原因。,而racism本身就是一个很富争议性的东西,至少欧洲人、美国人、中国人所理解的racism就不尽相同。《黑豹》中若将肤色倒置,那么当地人对于“华生”无疑是非常不敬且racist的,但在影片中黑人对白人的歧视却成为一种笑点或自嘲。这在本质上仍是以白人的视角去硬套黑人的想法……若是中国人拍一部“《红龙》”,当地人可能会不赞同甚至否定洋人的观点,但至少不会粗鲁地喝止他发声的权利。这是基本的礼貌所在。而非洲电影中的另一脉,即欧美人在非洲所创作的电影,“非洲”的形象一贯是广袤、富饶、原始、有待开化,“传教”是常被使用的桥段(其实还挺好玩的,想像一下你站在一群语言不通的人当中,向他们解释“上帝”的存在),草原、落日也是常见的景象。这些场景在《黑豹》中也不时出现,不过这倒无可厚非(毕竟每个跟巴黎有关的电影中都有一个推开就正对着铁塔的神奇窗子


电影《黑人为白人作战》海报

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非洲电影

 

说句题外话,在这里我不得不夸赞Book of Mormon这部音乐剧的高妙(卖安利ing)。、,高雅与低俗,将一切事物回归其现象本身。它里面的一些设计也无疑会触怒一些人,但在everyone is a little bit racist(又抛梗了,接住!)的时代,纵是再严肃的人也会被逗乐,并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音乐剧《Book of Mormon》海报


非洲由于其历史、文化的特殊原因,其社会中的多元性、对立与统一也是相当“精彩”的。南非在种族问题上有悠久的纠葛,当时在南非看的剧情片《Felix》,讲的是一个做保姆的母亲辛苦供养儿子到贵族学校,指望他出人头地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孩子善吹叶子做的哨子,旋律自由而肆意;而在贵族学校里人们要在管弦乐队严谨地排练。导演有意无意的用乐器和旋律的性格展现了阶级、肤色之间的差别,而音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旋律是可以相融的。如果我不是过度解读的话,那导演用音乐这一暗线来隐喻社会现状,真乃神来之笔!


电影《Felix海报


另一部商业片《Four corners》讲的是南非的血拼,印象最深的镜头是邪恶的老大穿的是美国国旗图案的T恤,那一镜头的冲击不亚于《一个都不能少》中“可口可乐”的出现。


电影《Four corners海报


戏剧、电影的美感之一在于沉浸,这一沉浸并不陌生,就和我们每日做梦很像。而保持沉浸的一个方式便是尽可能的保持真实。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可口可乐”作为欧美常见的饮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确实是个新鲜而神秘的玩意儿,孩子们对它保持好奇和渴望是非常真实的、可感的,且并不会因为这一幕便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反倒是现在的自尊心脆弱得很)。如果看到“可乐”一脸不屑,说俺家有一种更屌更好喝的饮料,喝了能让人上天……这才会违和。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海报

应该是这辈子看的头几部电影之一


而《黑豹》的问题也在于此,它呈现了太多与常识相悖的内容,又不肯抛弃现实的宇宙,而强行建立联系。它虚构出一种自我封闭的文明,这个文明有许多领先世界的“黑科技”,但又呈现出一种原始、贫穷的状态。Harry Potter中的魔法世界有一些相似之处,而巫师们是大隐隐于市的,且两个世界之间至少在政府层面还保持着沟通。而瓦坎达是一个完全隐于野,睥睨天下的国家。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的反派大概是我在漫威世界中最心疼的一位反派。钢铁侠因为自己作死树了不少敌,有些反派(如那个在天台上冻了一宿的哥们儿)是真的可怜!但都还不及《黑豹》里的这位爷可怜。这小哥爹爹被突然干死了,自己卧薪尝胆,好不容易夺回了该有的一切,又被人合力干死了……本以为最后能留条命吧?毕竟男主还得管反派的儿子叫声大侄儿(之所以把“兄弟”一词写得这么复杂就是觉得“大侄儿”这个名字很好玩儿),结果还是死了……

 

 心疼小反派

但他的密恐造型也真是……


换些剧情、换个背景,反派的故事完全可以拍一部《哈姆雷特》啊!

 


 

当然,除了这些吐槽外,《黑豹》整体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满足了商业大片的标准。它对于非洲元素的撷取,如天赋般的乐感,让人非常有共鸣(也想起在加纳的穷乡僻壤里,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即兴边跳边唱,真是自带复杂节奏型自带2-3声部和声,佩服得五体投地)。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自尊,但也经历过屈辱到复兴的历史,因此国人对这部电影背后的视角会格外敏感与排斥。对此,我感到骄傲,也同样警惕。

 

希望非洲电影的发展能更进一步,向世界发出更多声音。希望五洲共和,制霸南极,人界早日和企鹅界分庭抗礼~




这篇影评发上来之时po主已看完《复联3》啦~~~

真的好看!!!

国内的小伙伴们撑住!千万别被剧透!

话说那个钢铁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