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万只碗“占领”了五台山佑国寺,把主持和小和尚们“震惊了”!


导读:艺术家张羽,是国内最重要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之一,在进行了30余年水墨创作后,他觉得通过水墨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搞一个大事情。他自制了1万只印有“张羽制造”的白瓷碗,把他们全部摆在五台山佑国寺里,并注上水,之后碗中的水慢慢蒸发,水再通过下雨重新回到碗里的全过程,最终的效果令人震撼!他还把全过程拍成了独立电影,他为这个艺术行为取名——《上水》。


《上水》的最终效果


几年前星云大师看到了张羽的作品《水>墨》

非常喜欢

张羽一直想做一件在文化关系语境中

与现实发生关联的作品

在经过几年的构思和波折

他终于选定了五台山

继而选定了佑国寺



张羽在佑国寺


张羽做《上水》的初衷

是面对快速发展社会中人的

迷茫而导致规矩的崩溃的

一种对规矩的剖析和探索

他认为伴随的经济发展

精神越来越缺失

这不仅是道德的野蛮

更是现代人巨大无知的灾难




《上水》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


在五台山上的那些日子

张羽发现

寺庙本该是个有规矩的地方

但有人也把社会上

一些不好的东西带了进来

比如来着烧香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众多企盼改变命运的老百姓

一种是腐败者们来买个心安

一种是奸商来买个心安

这就是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上水》正是要在本该有规矩的寺庙里

重新把规矩建立起来


人们自觉地在艺术家制造的碗的阵列中穿行,秩序井然


在1万只瓷碗烧制成功之后,《上水》的制作是个宏大的过程。让我们来看看张羽是如何用1万只白瓷碗“占领”佑国寺的:


1.摆碗


摆碗的工作量巨大,张羽一个一个这样摆上去,很整齐


2.取水



注入碗中的水是提前在山下取好的


3.注水




再把从山下取来的水注入每一个碗里


在这1万只瓷碗端端正正摆在佑国寺里后,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小风波。


寺里的主持及小和尚们非常惊奇, 他们好奇地发出“上水”现场的微信朋友圈“佑国寺被万只瓷碗占领了”。这条信息即刻传遍五台山,于是第二天竟有更多的僧人前来参与,当然五台山政府的负责人员也亲临了现场。所幸,张羽团队事先已与相关部门做好了工作。

《上水》在五台山翠岩峰顶还有另一番呈现。


张羽在翠岩峰取山顶积存的雨水





最终,在翠岩峰呈现的效果同样十分震撼


1万只瓷碗中的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

渐渐被蒸发

从碗中消失

然而雨水、露水

不时的会降临到碗中

这是一种周而复始

也是我们对宇宙自然、天地循环的

最真实的感知


最终,《上水》将以电影的方式

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将是一部非常独特

而且前所未有的电影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当代艺术作品

体量又比传统的影像作品丰富且规大

张羽是把当代艺术和电影

用这样的方式相结合的第一人。



独立电影《上水》在拍摄过程中


对于独立电影作品《上水》

艺术家张羽是这样解读的


这是我第一部电影式作品,第一次调动一个几十人的团队。扮演着从编剧、艺术总监、导演到演员的多重身份,确实是一次特殊方式的思考。我预想如何从普普通通的日常遇见“上水”的多重关系,电影是我利用的手段,它可以通过抽象的真实抵达真实的抽象,是抽象与真实共谋的一种存在关系。于是,电影在这里成为表达的桥梁,用电影语言将日常化转化为一种使观者体悟的哲学式思考。以此反思或揭示这个极度现实社会中真实的存在带来的后果。其实“上水”在五台山遇见的现实性,是艺术界从没有触碰过的。这个现实性的哲学思考如何成为视觉呈现,只有通过电影的方式的视觉可以接近它。进一步讲,这个电影只有通过这样一场艺术作品的呈现过程及表达,再共同成为电影。


为了使影片的表达更为真切,在影片拍摄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在技术层面上采用相对先进的设备,拍摄全部使用RED DRAGON 6K红龙高清摄影机。将整个“上水”过程,全部以电影分镜头方式拍摄,不是单一的纪录式。影片的表达是将整体“上水”行为装置作品的一二两场的两条线索合二为一,重新解构及组合。把两个不同的语境关系按表达的认知叙事逻辑展开,将两条线索表达的核心指归汇入到一个结点。


事实上,影片《上水》是对我三十几年来艺术生涯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艺术史的挑战。这个挑战更是面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界庸俗现实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腐朽的挑战。严格意义上讲,当代艺术的未来与这些艺术的表达方式不是必须关系。但通过艺术在表达今天的现实时,因种种局限,单纯的绘画、雕塑、行为、装置、影像都难以有效的对现实的问题呈现具有张力,借助多种方法、多种媒介是一种选择。


再次说明,电影《上水》是我阐释“上水”行为装置作品的另一个作品,这是一部具有纪录片因素的影片表达,但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独立电影。




看完了这件体量庞大的作品制作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看张羽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是如何深入剖析他的。


从考察到表达


文/张羽


在五台山呈现如此规模庞大的“上水”作品,确有极大的难度。这不只是经费的难题,还是一场要调动几十号人的整体动作。最关键的是与五台山地方机构的沟通,决定着能否在五台山实施“上水”作品。从2015年初决定在五台山实施这个作品,我们团队先后三次考察五台山。


其实,决定做这个作品缘自我1981年11月第一次游历五台山。记忆中在台怀镇我走了许久也见不到人影,是那么清凉,那么的安静。也未遇见烧香拜佛之游客,寺庙沉寂在一种荒凉与苍茫的废墟中,感觉是另一个世界。偶遇乡人,与你是热情的招呼和纯朴的微笑。

2015年6月我们为了“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再来五台山,印象中的五台山不见了。如今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人群中晃动的是拎着大包小包供品、表情复杂的男男女女。再就是一片的叫卖声。


过去、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两重世界。我被这种过去与现实无法联系的关系强烈撞击着,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实,这正是我要表达的。


随着我的团队行走五台山的路线,先后考察了殊像寺、五爷庙、南山寺、佑国寺,走访了多位大法师及方丈。登上一千六百八十级台阶的佛母洞,还有南台和中台。了解了北台、东台和西台。


经几个月的反复思考,我最终决定通过在两个场域先后完成“上水”作品的呈现,才可能相对准确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思考及多层面关联的问题。之所以需要两个场域呈现“上水”,是因为在五台山“上水”关联着两条主线:一方面人与寺庙文化的语境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宇宙关系。在“人与寺庙文化”的语境关系中,我选择了人群比较密集、建筑上有特殊规格并具内外贯通气场的南山寺之佑国寺。也就是说在佑国寺“上水”主要针对的是“上水与寺庙文化的关系”、“上水与生命的关系”、“上水与自然的宇宙关系”。而“上水与自然的宇宙关系”,在佑国寺的呈现是很容易忽略的,因为芸芸众生不间断地穿行会遮蔽这个表达细节。


为了能够使“上水”作品全面呈现“上水”的全部精神及境界,我计划了第二场“上水”。选择在相对远离寺庙、人烟稀少、云雾缭绕、视野开阔的中台翠岩峰。让“上水”直接关联“人与自然的宇宙关系”。


这里不再有上香拜佛之念,观者的全部注意力只能集中在我的注水行为中,我们只能面对一把水壶、几千只瓷碗、我们的生命还有天地,风雨、云雾和气温。



搜索墙艺术“wall-art”关注墙报微信号墙艺术

广告价格请垂询:刘女士 

电话:010-51290303-817 QQ:906687334


广告时间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