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一个叫萤的女子

备注:先声明,这个萤既非倾国倾城也非妖艳贱货,夫人请放心。


种瓜得瓜。

过去几十年专注于边三角四的事,决定了我这辈子难成大器。转眼40生日将到,饭后和老婆聊到生日礼物的事。我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忽然说:贤妻,今年生日不收礼,收礼就收蓝光碟。


贱内哀叹一声,怒夫不争。她以为我怎么着都会上进一点,要求生日礼物是《李嘉诚传》《穷爸爸富爸爸》《亿万富翁成长记》之类。


这时,我止不住想念某个女人。她既非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也非摄人心魂之妖艳贱货。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光,像浓烈的风,像窖藏百年的酒,绵长而醇厚。莹就在那些时候出现过。



2003年非典肆虐,那段时间也是我生命里最奇怪的时候。一个人,戴了口罩登上空荡荡的列车南下广州,接待我的是小妹花离。她和另外2个女生住在小北,简约的居所多了个长发男生。回忆小北,记忆里就有一股夏夜闷热又腥甜的风拂过。


花离是不折不扣的女文青,只爱看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别人听不懂的音乐。周末她和男朋友徜徉的地方少不了岗顶文化市场:里边是打口唱片(海关锯口了的海外正版CD)、盗版影碟的天堂。同时也把我带进了文艺青年们朝圣一般的全国知名“革命圣地”……


岗顶2层铺面卖打口洋垃圾,价格贼贵不说,店老板大都以文艺青年据称,一脸爱理不理臭屁轰轰的高冷范。其时,进口CD大多卖到40元一张。3层除了CD还卖各种九区碟(备注),4元到8元不等,以存储格式大小而论,日韩欧美应有尽有。70后、80后基本通过下班后播放这些价格便宜的翻版碟打发时间,了解世界电影。知道了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那样拍,还存在这么多的艺术可能……


《肖申克的救赎》在这里大概每小时销售上百张,丁度巴拉斯系列不甘落后,台湾文艺小众的侯孝贤颇受欢迎,同样畅销的还有《角斗士》成人版。年轻人也是通过这里结合论坛了解到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法斯宾德、马丁斯科塞斯、杨德昌、贝鲁托奇、金基德、洪尚秀、黑泽明、是枝裕和、深作欣二、岩井俊二、王小帅……


(注解:第九区碟即翻版碟,正版来说,美加为一区,日欧澳洲为二区,港澳台韩为三区,中国内地正版为六区,七八区为特殊类别,故此翻版碟得名第九区)

90年代末期及新世纪初那几年,没玩过打口碟的枉称文艺青年。他们同时被称为“打口一代”,在北京、武汉、长沙尤其热闹。


这是九十年代我在南宁买的第一张打口碟。



岗顶树大招风,容易被官方扫荡,更多店老板搬到斜对面的科贸大厦。周末上午,卷闸门一开,我目光如炬,猎豹一般射向一堆堆包装精美的盗版DVD,往往在里边泡上一整天,满载而归才心满意足。


否则,星期一写字楼里闲暇时的话题,也许没有了大岛渚的《感官世界》,李沧东的《绿洲》,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系列》,青春多黯淡啊。


非典时期的岗顶,人潮依旧汹涌,但大多戴着口罩,极少交流。这样的姿态恰好不影响埋头淘碟的青年。大家不需要过多口舌的接触,几个小时与那些海报封面神一样交流对话,无论多或少,无论喜好文艺剧情、惊悚重口还是战争科幻,没有几张经典收获,周末不能算完美。


同样兴盛的,还有大沙头的海印器材音响城。

琳琅满目的九区DVD。


相对于D5的轻薄,发烧友更喜爱内容丰富的D9格式。导演剪辑版常为碟友们炫耀。



2004年,因为工作上的调动,我重返南宁声色犬马。与广州相比,南宁碟市一点不差,新民路文化市场辐射周边,二中侧边商铺、旺,部份熟悉的店老板还允许“枪版退货”,意思是允许你买枪版(先行模糊版)回去先睹为快,然后以不清晰为理由换成一区正式版,喜好收藏的碟友对此尤为赞赏。


当时还有一种术语,名曰“洗碟”,意思是较新的电影出了第一版,时隔一年后发行公司往往会加入导演剪辑、花絮等再出第二版,碟友立马买新的收藏。再隔五年十年,还会继续发行白金纪念、彩蛋花絮、画面修复(较出名的有哥伦比亚三星发行的超比特版)版本,存储格式更厚一些,当然价格也更贵一些——资深碟友又要败家了,呵呵。


而且,九区碟因为竞争激烈,居然催生了盗版碟的品牌市场!什么红龙(FH)、金猴、创佳、丽晶、千鸟、UFO、M9……数不胜数。


其时,北京上海同样碟市兴旺,不少出版机构办有《DVD导刊》《DVD不完全手册》等杂志,作为碟市的衍生品一度颇受追捧。城市太大,它们的贩卖形式不限于店面,经常有小贩直接送货到写字楼,供影迷、白领们一张张淘。

《印度》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女文青必备。哦哦,还有杜拉斯的《情人》和《巴黎夜玫瑰》……

以上文艺片是都市小资白领淘碟的首选。



我曾在某篇化名梧小蓝的文字里提到过“莫尼卡贝鲁奇”,也加入了和我一起淘碟的行列,她晚上和周末无所事事,除了泡吧就是看片打发时间,我想,有美女相随泡在碟的世界里,也算一道风景。


第二年去东莞出差结识了某旅行社董事长,他邀请我到家里吃饭。豪宅千遍一律,但当他打开背景墙暗门,我不禁目瞪口呆:一整面柜子的DVD,足足五六百张D9收藏版……大多还带DTS音效。

DVD衍生过很多文化,图为精品DVD收藏:异形系列。当然,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今时今日欧美日韩港台地区依然会发行正版DVD、蓝光DVD。


东莞令我回味无穷的不一定是男人会心一笑的东西,而是坐着该董事长的奥迪A8在老城区淘碟的日子。


应该是那一年遇到萤的。她在密密麻麻的民族商场二层铺面卖碟,偏瘦的脸,卷发,秀气中带着南宁女子的干练。我也不大记得为何选中了她的店,从此很多个周末我都在民族商场泡着,和萤八卦生活琐事,碟市。她人缘不错,不少南宁本地的老碟友都从她那进货。


她比较注意区分类别和版本,至少让碟友有安全感,不至于买到枪版。我曾经一口气买了5张颐和园,送给同事。希望她们今天没有责怪我为何不送点潜力股票或者黄花梨酸枝木:)



聚散终有时。


DVD大约在2009年开始淡出市面。岗顶被整顿扫荡之后元气大伤,不复往昔热闹。科贸仓库也是开开闭闭,转为地下交易。我2010年到了一趟先烈中路岭南美术城,还有不少朝圣者聚集此地。店主是3个女生,进的货都比较经典,我那套红龙出品的利物浦伊斯坦布尔奇迹三碟收藏版,就是从这里淘到的。


网络的高速发展,迅雷电驴的便捷,让九区DVD在全国日渐式微,零星之火难再复燃。坚持淘碟的只剩下两类人:一是收藏爱好者,习惯家庭影院式看片,毕竟下载的MP4在音效方面尚且达不到高要求。二是淘蓝光DVD碟,DVD480P的分辨率已无法适应平板电视,蓝光碟成为世界主流,这些败家的骨灰级碟友又奔赴蓝光的世界去了……


只是,它们越来越小众。再入市井,难觅碟店。


2016年去广州黄埔军校玩,顺便去了趟大学城。夜宿校园,想起了以前在论坛人气很高的老段,他之前一直在外语大学超市楼上卖打口碟,生意甚好。我甚至留下了他的电话……但淘宝普及之后,实体店难以为继,何况是鲜有市场的碟店呢。如今老段偶尔混迹淘宝,但货已经很少,曾经热热闹闹的那群人,或许都已经转行。


蓝光DVD出来之后,DVD因为分辨率不足已逐渐退出市场。图为达到1080P的蓝光碟。



记得去年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为何歌曲没有以前的好听了?”,作者带着怀旧情结分析到一个原因:因为来源不易。听歌不易,连歌词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在课本后面抄写的,买CD专辑得饿着肚子节衣缩食,所以每首歌都弥足珍贵。


同理,感情不易,没有网络、手机的年代你我鸿雁传书,将思念浓缩在每月一封往来的信笺里;看电影也不易,院线能上映的太少,饥渴的我们只能将路径寄托在第九区DVD,透过这块地下隐秘的后窗,窥见世界电影的伟大与奥妙……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想念萤?


好消息是,萤做了妈妈,依然在南宁民族商场附近卖碟,她的客户群体很小众,但更加稳定。岁月易变,那些流逝的经典没有变。



编辑:大波莲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摸左边和点上边蓝字都可以


老倪的风月琐忆与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