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滩的龙虾红了,乡亲们受益了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6月7日,泥河镇天井村的范明科,天刚放亮就来到虾稻轮作基地提虾笼收虾子。他把小龙虾按照大小分类取出,未长成的小龙虾放回塘内放养。


不一会儿,一只只青壳白肚、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装满了好几桶。


大清早,收了满满一三轮车小龙虾后,范明科便把这些“张牙舞爪”的小龙虾送到离基地不远的庐江县放马滩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忙着分拣、装篓、过秤。



点着刚到手的钞票,笑容一直写在范明科的脸上,遮都遮不住。他说,以前种水稻,一般每亩只能赚三四百元,搞稻虾轮作,亩均纯收入高达3000多元。


范明科是天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患精神病,长年住院吃药,光这一块,每年就花销1万多元,两个女儿在读书,家庭开支全靠他来支撑。


两年前,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将范明科吸收进合作社,免费为他提供种苗、稻田改造、技术帮扶、销售一条龙服务,并为他争取政府贴息贷款。眼下,范明科种养面积扩大到60多亩,年纯收入稳稳在20万元以上。


“一亩田,两份收入,绿色稻、生态虾销路不用愁。”尝到甜头的范明科乐得合不拢嘴,“是稻虾轮作帮我甩掉了贫困帽。”




同样因稻虾轮作改变现状的还有龙桥镇夹板村因病致贫的俞光荣。

俞光荣给记者算起了他的“致富账”:近几年,他把家里的7亩多田全部流转给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发展稻虾轮作,每年能拿到6000元的租金,还在自家地里打工领工资,里里外外就是近4万元的进账。

“稻虾轮作给我带来了脱贫的希望。正是有了这个产业,我们贫困户心里才有了脱贫的底气。”俞光荣对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的稻虾轮作项目竖起了大拇指。




这几年,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大力推广稻虾轮作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从单一的种植向高效的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虾双赢、生态高效”,成为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最大亮点。


该合作社理事长吴保林解释说,稻虾轮作就是种一季水稻,再养一季小龙虾。“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用一块稻田,我们在每年10月份水稻收割后晒田一周,注水浸泡2-3天再重新换水进行彻底消毒,亩放规格20-40尾的亲本种虾30斤,3-6月份日常管理,捕捞成虾上市。”


吴保林进一步介绍说,种养过程中,小龙虾以稻田水草和杂草为食,其粪便肥田;稻谷收割后,秸秆还田转变成了小龙虾优质饵料。水稻与小龙虾“相亲相爱”,实现稻虾互利共生、优势互补。



随行的泥河镇农技站站长牛强国说,稻虾轮作是一种新型生态农业项目,在这种共生互补的生物链中,水稻和小龙虾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稻田养虾,虾不离稻,稻不离虾,达到稻香虾肥、稳粮增收的目标。”


据了解,最近几年随着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由当初的不足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7万多亩,稻虾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值达1.6亿元,带动贫困户增收310多万元,成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稻虾轮作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放马滩龙虾养殖合作社稻虾轮作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只是我县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科技资源下乡,“号准”农业发展脉搏,整合激活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帮助贫困户“搭上”稻虾共生的脱贫致富“快车”。


为全力以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我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大力推广稻虾共生模式,促进水稻、水产两大优势产业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纽带”,形成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截止目前,我县已发展稻虾轮作、稻虾共作等模式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2万亩,总产值3.8亿元,既提高了当地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激发更多群众种养积极性和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稻虾共生‘拉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辐射效应明显。”县农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稻虾共生为代表的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农村经济发展,为精准脱贫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吴保林表示,今后在带着农户往二三产业延伸的同时,重点打造集农家餐饮、休闲垂钓、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红利”。


行走在我县稻虾共生种养基地,大片像镜面一样平整的田块水波潋滟,一行行白鹭翩跹起舞,旁边的回形沟也不时有青虾蹦出水面,一片和谐的自然景象……一幅幅水稻和水产品共作的喜人景象扑面而来,让记者流连忘返。



往期精彩回顾


吃龙虾,还是庐江放马滩的龙虾好!

传说中的”仙草“,我在庐江见到了!

高考结束了,还有8件事,一定得让孩子明白……

吃水果,当然要吃现摘的! 庐江的夏天,这是最不可错过的美事……


记者/赵德斌

编辑/汪小桃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