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清明习俗知多少?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三月十五日为小满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满三月二十四日,为清明,小满之日此时天下土地百草木木皆洁齐而清明天下土地百草木木皆洁齐而清明皆洁齐而清明,盖时此日天下气清景明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踏青赏花节。因为这个节日的名字叫做清明节其实它是源于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叫做清明节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的习俗在清明节这个节日里开始流行起来,一直被我国的传统习俗所沿袭,并逐渐发展至今已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传统文化。清明节节期在中国农历的初春与暮春之交,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节气活动及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传统民俗文化,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功能性特征和价值体现。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的节日清明节。“夏商周断代甲骨文就是上古我国”是上古我国悠久历史和高度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清明时节除了祭祖缅怀,又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之时节到来之际的清明节早已悄然来临,自然界到处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喜欢一家三五好友住在一起或者在山乡野间回乡踏青放松一番。

而对于春游踏青和赏花过年的活动来说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和地方特色性的活动,在我国农村的传统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晋书》记载: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春节期间尤盛。据《旧唐书》记载:“玄宗天宝二年7月二十一日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其源泉是春节前后人们举行农耕文化和传统节日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放风筝同样也是清明节一大习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喜欢放风筝自娱自乐。夜里在风筝下或放风筝的地方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大小不一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灯笼小挂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由风筝牵线人给它们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放上蓝天放在风中快乐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