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的故事】“花螺墩”传奇



花螺墩

在兴宁宁新街道大圳村的田野间,屹立着一座独具客家建筑特色的围龙屋,这座始建于1635年的围龙屋,屋名叫“长兴围”,又叫 “花螺墩”。





花螺墩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里面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传,七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的沙洲沼泽地。后来,罗氏祖先从外地来到此地,营居垦荒,不辞辛劳,排水填注,挖塘筑沟,终于改造出大片良田,建起围龙屋并挖掘出几处淡水湖群,种稻养鱼,很快把荒地变成了鱼米之乡,成为一片沃土。



罗氏祖先带领族人辛苦奋战,在围屋的周围挖了不少水塘,其中的一口塘约有10亩宽阔,村里人叫它大塘。这口大塘有一处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塘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大土墩,土墩的杂草中间又生长着一棵蚊子树,据说已有几百年的树龄。村里时常有人到大塘里去游泳摸鱼,有一天,摸鱼的人摸到一把石螺,觉得格外不同,只见石螺色彩奇特,五彩斑斓。那时大土墩还没有名称,于是有人便建议,不如就叫花螺墩吧!久而久之这个名字便传开了,而长兴围也称为花螺墩围龙屋了。




花螺墩

花螺墩(长兴围),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禾坪630平方米,池塘3300平方米,花头脑270平方米,三堂三围龙,7门同进,10个大厅,14个天井,315间住房,4口饮用水井。厅堂雕花镏金,古香古色,屋右侧有10亩阔的大水塘,塘中有一直径约10米的圆形大土墩,长着一棵距今几百年树龄的蚊子树,相传土墩周围水中原有很多花斑色的石螺。




来源:综合自兴宁市人民政府网、兴宁文化网

小编:Went

报料邮箱:xnfabu@163.com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