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才知道,原来广州的中秋节应该这么过!


昨天中秋节都是怎么过的?咱们老广以前过中秋可不是吃个月饼、朋友圈里晒个月亮图就完事了。其实,广府地区有很多 “粤式”中秋习俗,吃什么、玩什么、怎么吃、怎么玩,花样可多啦!比如炒螺、树中秋、耍禄仔等等。然而,如今这些习俗已逐渐在淡出了广州人的生活。



往昔,广州人过中秋节,大街小巷总能传来膏蟹田螺飘香之味。如今,膏蟹行情依然大热,但价格上涨两成左右;而啜田螺的人渐少,部分街坊已有几年不再奉行“中秋炒螺”这一习俗了。


广州土生土长的小姬是一个80后姑娘,中秋来临,她开始怀念小时候家里炒田螺的味道了。“那个时候,住在西关老城区。临近中秋,老爸会提前两天买好田螺,用清水养两天,待到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亲自下厨炒一碟,一家人边啜边赏月。”


如今,田螺变得越来越少见。记者在海珠区海晖市场、新市头村市场、珠江新城君盈新鲜街市等,均未找到田螺的身影,但能找到像花螺之类的“堂兄弟”。到了东川新街市,记者才找到卖田螺的档口,该档口卖两种田螺,个头大的要15元/斤,个头小的13元/斤。说起销量,商家称一般。东川新街市的经理徐健生告诉记者,以前很多街坊会买,但现在则不一定,所以田螺时有时无。(广州日报记者 刘幸)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田螺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在广州地区,不少家庭在中秋节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广州中秋田螺为何式微呢?徐健生告诉记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街坊怕寄生虫。因为珠三角水网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按照习性,血吸虫、管圆线虫、肝片形吸虫(简称肝吸虫)、肺吸虫等均可以在田螺里面寄生,所以有市民不敢吃。



田螺是一道有名的广东小吃,田螺的式微,也与其没有实现产业化有关。记者在珠三角极少看到有规模的养殖场。养殖业不发达,产量自然下降。


炒田螺的经典做法是和紫苏一起炒,与紫苏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花椒、葱、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而配料中,假蒌是必不可少的一味了,假蒌属于温性,田螺是凉性。如果吃多田螺太寒了,就会肚子痛,和假蒌放在一起就刚好温性和凉性的中和了,炒出的田螺也非常香。


除了“中秋炒螺”,还有不少玩法、吃法也是以前广州人过中秋的“标配”,但是现在也同样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其中有一些不少年轻人可能都已经不太了解了。


树中秋
在广州,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色彩。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扎灯笼
传统的中秋之夜,“树中秋”离不开扎灯笼。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曾经很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 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而小朋友也喜欢手提着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大街小巷成了灯海,灯笼光乃至盖过了天上得月光,靓丽极了……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中秋临近时,小孩子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各式各色的灯。


耍禄仔
“耍禄仔” 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中秋夜,孩子们沿街踏歌而行,一路唱着“耍禄歌”。


拜月光
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拜月光后合家围坐,分享各种贡品,外加炒田螺等,畅叙天伦,直到深夜。


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夜再过一次,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是夜邀约亲朋好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赏月。一些商家地区,此风还专门举办“追月”茶会之类,招徕顾客。特别香港地区,此风犹盛。中秋之夜,香港全城灯饰辉煌,人如潮涌,纷纷到户外赏月观灯。,每年都举办盛大的赏月彩灯晚会。五光十色的花灯,与人们手提的各色灯笼,相映成趣,整个公园成了灯的海洋。据报载,当晚前往该园观灯者,每年都达10万人之众。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又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来到山村草坪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其实,八月十六过中秋的风俗,外省亦有,浙江宁波一带犹盛。传说南宋右丞相史浩,每年中秋必回乡与父老乡亲共渡佳节,老百姓十分尊敬他,有年中秋,因公务繁忙当日才急忙从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赶回,不幸在路上跌伤了脚,第二天才回到家里,家乡的人民也一直等着他,十六日夜才和他一起欢度中秋节,后袭以成俗。岭南“追月”之风俗,亦可能与此相关。


不少人家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来到山村草坪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


除了特色玩法,更有特色吃法,广府俗谚云:“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可知中秋节对饮食的重要。提起中秋的应节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饼。其实,除了月饼之外,老广家中还会必备几样东西:炒田螺、芋头、柚子、菱角等,而在中秋吃的每样东西,各自有段古,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芋头
广州有个传统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清干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而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


“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除此之外,由于石榴多子,于是被象征人丁兴旺,民族繁荣。


石榴作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菱角
儿时那月饼的甜、荷藕的嫩、菱角的香,还有那过去的岁月总让人十分回味。还记得老人曾说过,中秋节吃菱角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所以母亲总在中秋节用菱角煲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也可以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


老人认为,中秋节吃菱角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


莲藕
全国各地各自有过中秋节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藕便符合这一要求。中秋食藕,寄团圆之意。做法多以糯米填充莲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寓意让团圆家宴从这次的甜蜜开始。


中秋食藕,寄团圆之意。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中国文明网

本地通编辑孙樵综合整理发布

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