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活化石”


如果在餐馆点菜的时候,服务员递给你的是一本化石图册,不要吃惊,因为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厉害角色,能躲过一次次的生物大灭绝,历经亿万年,仍然样貌不变的继续繁衍,被称作“活化石”。

严格来说,“活化石”并不是科学定义上的一个名词,但这里不做学术讨论,只是概略说一下:

 一般指物种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物种已经因地质、气候的改变而灭绝,这些现存生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生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数已灭绝,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生物便可称为孑遗生物或活化石。

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适应了现代的环境,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

按照生物进化的型式分析,“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绝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须仍是现生的种类。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生物可以称作“活化石”呢?

先简单说一下植物中的活化石,主要有:银杏、水杉、珙桐、香果树、猴谜树、马尾等。其中,最常见,最为人熟知的就属银杏了,毕竟好多城市的行道树就是它。秋日银杏叶金黄满地,也是不少城市的美景。而且,我们日常餐桌上也经常见到它,就是“白果”,又称"公孙果",品味甘美,营养丰富。可以作名贵的药膳。也能制成很多名贵糕点和多种罐头或其他加工食品。关于白果的功效和做法,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的图片就是银杏叶子和叶子化石的对比:

今天重点聊一聊动物界的“活化石”,国宝大熊猫和中华鲟就不用多说了,还有鸭嘴兽,也是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活化石,简单盘点一下几位比较有特色的:

一、鹦鹉螺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鹦鹉螺(Nautilus)螺旋形的外壳在古希腊被认为是完美的象征,在5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现生鹦鹉螺

鹦鹉螺化石


二、腔棘鱼
  腔棘鱼4.1亿年前从化石记录上消失——1938年有人在南非海岸抓到了一条。1999年,第二条腔棘鱼在印度尼西亚水域被发现。

现生腔棘鱼标本

腔棘鱼化石


三、舌形贝
        腕足动物门的舌形贝(Lingula),俗称海豆芽。现生动物的祖先们诞生前(至少从化石记录上来看),这货就已经遍布大洋底了。

        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而未绝种,尤其是二叠纪大灭绝事件(95%属灭绝);现生的舌形贝依然与它们5.x亿年前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
        古生物学家在岩层里看到它会激动:这里是海相沉积!而后会哀叹:没有找到其他化石之前,不知属于什么年代的。
         我觉得这货一定会熬过正在经历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现代的的舌形贝

炒海豆芽(舌形贝)

舌形贝化石

四、海百合

海百合,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现生的海百合标本

精美的海百合化石

五、马蹄蟹

学名是“鲎”,音[hòu],属于节肢动物,常见于大西洋海滩,俗称三刺鲎、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它们的祖先最早在古生代浅水区生活。鲎在过去4.45亿年同样变化很小,是一类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

       就是这么一个干瘪没肉的家伙,也被咱中国人给弄上了餐桌。它的特色之一是血液是蓝色的,因为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

        马蹄蟹在数亿年前出现并能够繁衍不衰,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繁殖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因肉的口感较差,而且食用后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于马蹄蟹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质,一直以来极少被人们捕杀。然而近些年来,因有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吃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贩在其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进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误导,致使这种古生物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滥捕滥杀东方鲎和对食用者生命安危于不顾的行为,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马蹄蟹化石


六、大蜥蜴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龙时代唯一存活下来的一种爬行动物,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但由于全球持续变暖,这种被称为新西兰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七、皱鳃鲨

        学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又名拟鳗鲛,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无亚种分化,有“活化石”之称。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


八、鲟鱼

         原始鱼类中鲟科是最著名的古老鱼类,也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中华鲟

鲟鱼化石

九、侏罗纪虾
        在史密森学会科学家1975年发现侏罗纪虾(Jurassic shrimp)之前,人们认为有10条腿、状似龙虾的史前虾类早在50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在此之后,活侏罗纪虾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现生侏罗纪虾标本

侏罗纪虾化石


十、天鹅绒虫
          学名(Velvet Worm),多是在南半球雨林地区发现的,它们有腿,但与其他蠕虫不同,天鹅绒虫还担负着养活幼虫的重任。天鹅绒虫是缓步动物门(tardigrade)的近亲,腿是中空的,由液体压力支撑。在适应了陆地生活之后,天鹅绒虫在3.6亿年几乎就没有改变过这种生活习性。

萌萌的天鹅绒虫

正在啃食海绵的寒武纪天鹅绒虫化石

十一、鳄鱼
        鳄鱼作为分布最广的活化石动物,自恐龙统治地球以来,它们在随后的2.3亿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且,鳄鱼也是被搬上了餐桌,放上了烧烤架。

鳄鱼化石

十二、螳螂虾
  螳螂虾(mantis shrimp)既非虾,也非螳螂,在长达4亿年的进化中没有任何改变。螳螂虾具有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眼睛,其双钳猎杀猎物时的活动是动物世界中第二快的活动。研究人员汤姆·克罗宁(Tom Cronin)以螳螂虾的眼睛为例说明了这种动物的独特性:“无论什么时候,遭遇什么情况,它们总能击败对手。螳螂虾确实是世界上一种了不起的动物。”

小结:肯定还有很多被称为“活化石”的生物没有被盘点到,这里只是点到为止,如果能引起朋友们的兴趣,我们今后可以多加讨论。

        文中提到几位已经被请上了餐桌,且成为了美食家的常客。其实,说到动物,只要没有明显的毒素,遇到咱中国人,都会被想着法的做成各种美食。但这些活化石存活了亿万年,实属不易,只怕它们当中一些能躲过大灭绝的灾难,却躲不过人们的口腹之欲。那些稀有物种,我们还是要多加保护。

==================================

扫面二维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