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电影,要么心塞塞的,要么脑烧烧的

1. 《沉默的羔羊》系列

应该算是心理类影片中名气最大的一部,而且连拍四部。老实讲,我并不喜欢第一部,可能由于年代的关系,太靠前了。与第二部汉尼拔相比,第二部中,汉尼拔医生切活人脑吃的经典镜头更让人回味无穷......第三部红龙就是一部废柴。我最喜欢第四部少年汉尼拔,看巩俐东亚女人魅力自由挥洒,与汉尼拔魔鬼的诡异相印成趣,外在的美与内心的丑的剧烈冲突,汉尼拔医生的专业与杀人的无情,畅快淋漓....


2. 《一级恐惧》

虽然封面上是这位帅气大叔,但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诺顿扮演的假精神病患者。这部片子一反对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题材的电影的故弄玄虚的刻板印象,站在了法庭的角度看另一种伪装的可能,算的上精彩。也对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做的往往是善行的一般式思维提出了挑战,如果是恶怎么办?如果我们无形中帮助了恶棍又如何?


3. 《罗生门》

黑泽明大师的经典作品,与他被奉为经典的《七武士》相比,由于本人审美能力有限,觉得此片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思维严密,浅显易懂又意义深刻。

这部电影从一件中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每个人由于动机不同,所给其他人描述事件的原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辣讽刺了人性中自我的偏向性。


4. 《猫鼠游戏》

小李子与汤姆汉克斯主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主人公以成功的假扮泛美航空的飞行员、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进而成为医院主管、又成为伯克利毕业的助理律师,后来改行制造假支票,其高超的伪装和骗术骗过了非常多的人,另政府机关的要员们束手无策。


5. 《飞跃疯人院》

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内容就不赘述了,结尾相当震撼。当然除了结尾,就一切无感了。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反映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前,精神病院的一些现状。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书,觉得它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特别是护士和精神医生对精神病患的冷漠,对自己权威的维护,这样扭曲的关系,让人不敢深思。这也许就是罗森汉恩实验之所以震撼的原因吧,当然,也是他能够在《科学》上撰文的筹码。


6.《禁闭岛》以及《致命ID》

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同属一个题材,同属将精神疾病“妖魔化”的电影,这两部电影的水平算是同类题材的翘楚。但是我不喜欢它们,我认为它们企图用精神分裂作为鳌头来娱乐大众,事实上它们做的很成功。这也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电影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在此说一句——这是商业惊悚片。

当然,和这部电影同行的,还有那部我怎么看都不喜欢的《搏击俱乐部》。


7. 《记忆碎片》以及《未知死亡》

第一部《记忆碎片》是诺兰的经典电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第二部《未知死亡》算是它的印度翻拍版。两部电影同样讲述一个由于记忆出现问题,只能留住几分钟记忆的人,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保留记忆,从而复仇的故事。当然,诺兰的《记忆碎片》在深度上可能更高一筹,不仅仅是因为它先拍,而是最后讽刺了人行为的荒诞。但《未知死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的一种为了爱人奋不顾身的硬汉形象,手法上借鉴《记忆碎片》的倒叙,但更像是插叙,节奏松紧适中,更适合和朋友娱乐着看。而且印度电影的那个梵音配乐啊,真让人震撼。


8. 《荒野生存》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并没有涉及心理方面的专业内容,但我想说,它涉及了,而且涉及了很重要的部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们不免为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悲痛,但是我们同样要明白,单独的一个个体,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我想再次引述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权威,Hazel Markus的那句话:“当我们讨论自我的问题时,我们就是讨论一个生物体变成一个人的过程。成为人就是为社会化而努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但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你自己,你得接触、承担或同化文化的内涵、理念极其实践。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人。你不能凭一己之力发展出自我。你可以成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但要成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种文化规定的特有方式。”

所以记着:他人身上,有一部分的我们。


9. 《自闭历程》

讲述一名自闭症患者如何战胜疾病,取得学位,融入社会的故事。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自传改编的电影,非常励志。

同题材的电影,还包括《叫我第一名》和《过往的演讲》,这三部电影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自闭历程》的作者还在 TED 发表了自己的演讲Temple Grandin: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


10.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及库布里克大师的经典作品《发条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