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或许比你老婆更懂你

说起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可能是这样的:


▲扎克伯格展示他开发的人工智能家居系统 Jarvis


这样的:


▲开车时享有足够的自由度

或者是这样的:

▲手机操控室内的灯光


近来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成为热点

人们开车时享有的自由度将得到极大地提升;

自出现以来就备受关注,

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

无人驾驶究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无人驾驶的“前世今生”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它可以通过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此后,无人驾驶就成了汽车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近年来,谷歌、百度等公司对于无人车研发紧锣密鼓地进行。早在2009年,Google X实验室就正式启动谷歌无人驾驶项目,如今实际路测里程已超过300万英里,模拟测试里程超过10亿英里。在去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直播了自己乘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虽然差点儿吃了一张罚单,却吊足了群众的好奇心。

 

无人驾驶事故频出,安全是否值得信赖?


不久前,首例无人驾驶致行人死亡事故在美国发生。一辆Uber自动驾驶的SUV路测车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行驶时以65公里的时速将一名横穿马路的女子撞倒,该女子被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事故发生时,虽有驾驶者在车上,但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



这并不是无人驾驶第一次爆出致死事件。此前,一位23岁的中国特斯拉车主在河北邯郸高速路段行驶时,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撞上了前方的道路清扫车而身亡,车辆未能识别躲闪,也没有任何刹车和减速的状态。2016年5月,一位美国前海豹突击队士兵同样是在启用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时,未采取任何刹车、转向或其他措施而与一辆卡车相撞身亡。




频频爆出的安全事故,

使广大群众对于是否能真正解放双手、

将驾驶权交付汽车本身忧虑重重。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是否值得信赖?


据悉,125万。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疲劳驾驶,仔细分析造成车祸的三大原因就可以发现,无人驾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车祸发生的概率。无人驾驶精准的速度测算避免了超速行驶的危险,而自动驾驶更是摆脱了酒驾及疲劳驾驶的困扰。如果真正使用无人驾驶取代人为驾驶,交通事故发生率会大幅下降。

 

无人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其实,真正阻碍无人驾驶发展的并非仅是对于无人驾驶安全性的忧虑。无人驾驶的技术性难题终将会被突破,但相关法律方面的认定却依旧是空白。一般来说,人为驾驶时,如若发生车祸,第一责任人肯定是司机。这一情况放到无人驾驶条件下,却很难认定真正的责任人。由司机亦或是车辆公司承担责任,往往很难抉择。



此外,同样值得担忧的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谁都不能保证无人驾驶系统不被侵入,好莱坞大片中经常上演的黑客控制车辆系统的桥段很有可能真正发生。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不过,无人驾驶的脚步近了。


2017年12月,北京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版无人驾驶上路规范,今年43日,加利福尼亚州宣布开始接受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申请。各地方政府对于无人驾驶的包容与支持,足以让我们对无人驾驶真正上路充满期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人驾驶正缓缓向我们驶来。